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489 lines (349 loc) · 27.6 KB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489 lines (349 loc) · 27.6 KB

eBPF 入门实践教程十六:编写 eBPF 程序 Memleak 监控内存泄漏

eBPF(扩展的伯克利数据包过滤器)是一项强大的网络和性能分析工具,被广泛应用在 Linux 内核上。eBPF 使得开发者能够动态地加载、更新和运行用户定义的代码,而无需重启内核或更改内核源代码。

在本篇教程中,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 eBPF 编写 Memleak 程序,以监控程序的内存泄漏。

背景及其重要性

内存泄漏是计算机编程中的一种常见问题,其严重程度不应被低估。内存泄漏发生时,程序会逐渐消耗更多的内存资源,但并未正确释放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行为会导致系统内存逐渐耗尽,从而显著降低程序及系统的整体性能。

内存泄漏有多种可能的原因。这可能是由于配置错误导致的,例如程序错误地配置了某些资源的动态分配。它也可能是由于软件缺陷或错误的内存管理策略导致的,如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忘记释放不再需要的内存。此外,如果一个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量过大,那么系统性能可能会因页面交换(swapping)而大幅下降,甚至可能导致应用程序被系统强制终止(Linux 的 OOM killer)。

调试内存泄漏的挑战

调试内存泄漏问题是一项复杂且挑战性的任务。这涉及到详细检查应用程序的配置、内存分配和释放情况,通常需要应用专门的工具来帮助诊断。例如,有一些工具可以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将 malloc() 函数调用与特定的检测工具关联起来,如 Valgrind memcheck,这类工具可以模拟 CPU 来检查所有内存访问,但可能会导致应用程序运行速度大大减慢。另一个选择是使用堆分析器,如 libtcmalloc,它相对较快,但仍可能使应用程序运行速度降低五倍以上。此外,还有一些工具,如 gdb,可以获取应用程序的核心转储并进行后处理以分析内存使用情况。然而,这些工具通常在获取核心转储时需要暂停应用程序,或在应用程序终止后才能调用 free() 函数。

eBPF 的作用

在这种背景下,eBPF 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。eBPF 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机制来监控和追踪系统级别的事件,包括内存的分配和释放。通过 eBPF,我们可以跟踪内存分配和释放的请求,并收集每次分配的调用堆栈。然后,我们可以分

析这些信息,找出执行了内存分配但未执行释放操作的调用堆栈,这有助于我们找出导致内存泄漏的源头。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,它可以实时地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中进行,而无需暂停应用程序或进行复杂的前后处理。

memleak eBPF 工具可以跟踪并匹配内存分配和释放的请求,并收集每次分配的调用堆栈。随后,memleak 可以打印一个总结,表明哪些调用堆栈执行了分配,但是并没有随后进行释放。例如,我们运行命令:

# ./memleak -p $(pidof allocs)
Attaching to pid 5193, Ctrl+C to quit.
[11:16:33] Top 2 stacks with outstanding allocations:
        80 bytes in 5 allocations from stack
                 main+0x6d [allocs]
                 __libc_start_main+0xf0 [libc-2.21.so]

[11:16:34] Top 2 stacks with outstanding allocations:
        160 bytes in 10 allocations from stack
                 main+0x6d [allocs]
                 __libc_start_main+0xf0 [libc-2.21.so]

运行这个命令后,我们可以看到分配但未释放的内存来自于哪些堆栈,并且可以看到这些未释放的内存的大小和数量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显然,allocs 进程的 main 函数正在泄漏内存,每次泄漏 16 字节。幸运的是,我们不需要检查每个分配,我们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总结,告诉我们哪个堆栈负责大量的泄漏。

memleak 的实现原理

在基本层面上,memleak 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在内存分配和释放路径上安装监控设备。它通过在内存分配和释放函数中插入 eBPF 程序来达到这个目标。这意味着,当这些函数被调用时,memleak 就会记录一些重要信息,如调用者的进程 ID(PID)、分配的内存地址以及分配的内存大小等。当释放内存的函数被调用时,memleak 则会在其内部的映射表(map)中删除相应的内存分配记录。这种机制使得 memleak 能够准确地追踪到哪些内存块已被分配但未被释放。

对于用户态的常用内存分配函数,如 malloccalloc 等,memleak 利用了用户态探测(uprobe)技术来实现监控。uprobe 是一种用于用户空间应用程序的动态追踪技术,它可以在运行时不修改二进制文件的情况下在任意位置设置断点,从而实现对特定函数调用的追踪。

对于内核态的内存分配函数,如 kmalloc 等,memleak 则选择使用了 tracepoint 来实现监控。Tracepoint 是一种在 Linux 内核中提供的动态追踪技术,它可以在内核运行时动态地追踪特定的事件,而无需重新编译内核或加载内核模块。

内核态 eBPF 程序实现

memleak 内核态 eBPF 程序实现

memleak 的内核态 eBPF 程序包含一些用于跟踪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关键函数。在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函数之前,让我们首先观察 memleak 所定义的一些数据结构,这些结构在其内核态和用户态程序中均有使用。

#ifndef __MEMLEAK_H
#define __MEMLEAK_H

#define ALLOCS_MAX_ENTRIES 1000000
#define COMBINED_ALLOCS_MAX_ENTRIES 10240

struct alloc_info {
    __u64 size;            // 分配的内存大小
    __u64 timestamp_ns;    // 分配时的时间戳,单位为纳秒
    int stack_id;          // 分配时的调用堆栈ID
};

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{
    struct {
        __u64 total_size : 40;        // 所有未释放分配的总大小
        __u64 number_of_allocs : 24;   // 所有未释放分配的总次数
    };
    __u64 bits;    // 结构的位图表示
};

#endif /* __MEMLEAK_H */

这里定义了两个主要的数据结构:alloc_infocombined_alloc_info

alloc_info 结构体包含了一个内存分配的基本信息,包括分配的内存大小 size、分配发生时的时间戳 timestamp_ns,以及触发分配的调用堆栈 ID stack_id

combined_alloc_info 是一个联合体(union),它包含一个嵌入的结构体和一个 __u64 类型的位图表示 bits。嵌入的结构体有两个成员:total_sizenumber_of_allocs,分别代表所有未释放分配的总大小和总次数。其中 40 和 24 分别表示 total_size 和 number_of_allocs这两个成员变量所占用的位数,用来限制其大小。通过这样的位数限制,可以节省combined_alloc_info结构的存储空间。同时,由于total_size和number_of_allocs在存储时是共用一个unsigned long long类型的变量bits,因此可以通过在成员变量bits上进行位运算来访问和修改total_size和number_of_allocs,从而避免了在程序中定义额外的变量和函数的复杂性。

接下来,memleak 定义了一系列用于保存内存分配信息和分析结果的 eBPF 映射(maps)。这些映射都以 SEC(".maps") 的形式定义,表示它们属于 eBPF 程序的映射部分。

const volatile size_t min_size = 0;
const volatile size_t max_size = -1;
const volatile size_t page_size = 4096;
const volatile __u64 sample_rate = 1;
const volatile bool trace_all = false;
const volatile __u64 stack_flags = 0;
const volatile bool wa_missing_free = false;

struct {
    __uint(type, BPF_MAP_TYPE_HASH);
    __type(key, pid_t);
    __type(value, u64);
    __uint(max_entries, 10240);
} sizes SEC(".maps");

struct {
    __uint(type, BPF_MAP_TYPE_HASH);
    __type(key, u64); /* address */
    __type(value, struct alloc_info);
    __uint(max_entries, ALLOCS_MAX_ENTRIES);
} allocs SEC(".maps");

struct {
    __uint(type, BPF_MAP_TYPE_HASH);
    __type(key, u64); /* stack id */
    __type(value,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);
    __uint(max_entries, COMBINED_ALLOCS_MAX_ENTRIES);
} combined_allocs SEC(".maps");

struct {
    __uint(type, BPF_MAP_TYPE_HASH);
    __type(key, u64);
    __type(value, u64);
    __uint(max_entries, 10240);
} memptrs SEC(".maps");

struct {
    __uint(type, BPF_MAP_TYPE_STACK_TRACE);
    __type(key, u32);
} stack_traces SEC(".maps");

static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initial_cinfo;

这段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些可配置的参数,如 min_size, max_size, page_size, sample_rate, trace_all, stack_flagswa_missing_free,分别表示最小分配大小、最大分配大小、页面大小、采样率、是否追踪所有分配、堆栈标志和是否工作在缺失释放(missing free)模式。

接着定义了五个映射:

  1. sizes:这是一个哈希类型的映射,键为进程 ID,值为 u64 类型,存储每个进程的分配大小。
  2. allocs:这也是一个哈希类型的映射,键为分配的地址,值为 alloc_info 结构体,存储每个内存分配的详细信息。
  3. combined_allocs:这是另一个哈希类型的映射,键为堆栈 ID,值为 combined_alloc_info 联合体,存储所有未释放分配的总大小和总次数。
  4. memptrs:这也是一个哈希类型的映射,键和值都为 u64 类型,用于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传递内存指针。
  5. stack_traces:这是一个堆栈追踪类型的映射,键为 u32 类型,用于存储堆栈 ID。

以用户态的内存分配追踪部分为例,主要是挂钩内存相关的函数调用,如 malloc, free, calloc, realloc, mmapmunmap,以便在调用这些函数时进行数据记录。在用户态,memleak 主要使用了 uprobes 技术进行挂载。

每个函数调用被分为 "enter" 和 "exit" 两部分。"enter" 部分记录的是函数调用的参数,如分配的大小或者释放的地址。"exit" 部分则主要用于获取函数的返回值,如分配得到的内存地址。

这里,gen_alloc_enter, gen_alloc_exit, gen_free_enter 是实现记录行为的函数,他们分别用于记录分配开始、分配结束和释放开始的相关信息。

函数原型示例如下:

SEC("uprobe")
int BPF_KPROBE(malloc_enter, size_t size)
{
    // 记录分配开始的相关信息
    return gen_alloc_enter(size);
}

SEC("uretprobe")
int BPF_KRETPROBE(malloc_exit)
{
    // 记录分配结束的相关信息
    return gen_alloc_exit(ctx);
}

SEC("uprobe")
int BPF_KPROBE(free_enter, void *address)
{
    // 记录释放开始的相关信息
    return gen_free_enter(address);
}

其中,malloc_enterfree_enter 是分别挂载在 mallocfree 函数入口处的探针(probes),用于在函数调用时进行数据记录。而 malloc_exit 则是挂载在 malloc 函数的返回处的探针,用于记录函数的返回值。

这些函数使用了 BPF_KPROBEBPF_KRETPROBE 这两个宏来声明,这两个宏分别用于声明 kprobe(内核探针)和 kretprobe(内核返回探针)。具体来说,kprobe 用于在函数调用时触发,而 kretprobe 则是在函数返回时触发。

gen_alloc_enter 函数是在内存分配请求的开始时被调用的。这个函数主要负责在调用分配内存的函数时收集一些基本的信息。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函数的实现。

static int gen_alloc_enter(size_t size)
{
    if (size < min_size || size > max_size)
        return 0;

    if (sample_rate > 1) {
        if (bpf_ktime_get_ns() % sample_rate != 0)
            return 0;
    }

    const pid_t pid = bpf_get_current_pid_tgid() >> 32;
    bpf_map_update_elem(&sizes, &pid, &size, BPF_ANY);

    if (trace_all)
        bpf_printk("alloc entered, size = %lu\n", size);

    return 0;
}

SEC("uprobe")
int BPF_KPROBE(malloc_enter, size_t size)
{
    return gen_alloc_enter(size);
}

首先,gen_alloc_enter 函数接收一个 size 参数,这个参数表示请求分配的内存的大小。如果这个值不在 min_sizemax_size 之间,函数将直接返回,不再进行后续的操作。这样可以使工具专注于追踪特定范围的内存分配请求,过滤掉不感兴趣的分配请求。

接下来,函数检查采样率 sample_rate。如果 sample_rate 大于1,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追踪所有的内存分配请求,而是周期性地追踪。这里使用 bpf_ktime_get_ns 获取当前的时间戳,然后通过取模运算来决定是否需要追踪当前的内存分配请求。这是一种常见的采样技术,用于降低性能开销,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代表性的样本用于分析。

之后,函数使用 bpf_get_current_pid_tgid 函数获取当前进程的 PID。注意这里的 PID 实际上是进程和线程的组合 ID,我们通过右移 32 位来获取真正的进程 ID。

函数接下来更新 sizes 这个 map,这个 map 以进程 ID 为键,以请求的内存分配大小为值。BPF_ANY 表示如果 key 已存在,那么更新 value,否则就新建一个条目。

最后,如果启用了 trace_all 标志,函数将打印一条信息,说明发生了内存分配。

BPF_KPROBE 宏用于

最后定义了 BPF_KPROBE(malloc_enter, size_t size),它会在 malloc 函数被调用时被 BPF uprobe 拦截执行,并通过 gen_alloc_enter 来记录内存分配大小。 我们刚刚分析了内存分配的入口函数 gen_alloc_enter,现在我们来关注这个过程的退出部分。具体来说,我们将讨论 gen_alloc_exit2 函数以及如何从内存分配调用中获取返回的内存地址。

static int gen_alloc_exit2(void *ctx, u64 address)
{
    const pid_t pid = bpf_get_current_pid_tgid() >> 32;
    struct alloc_info info;

    const u64* size = bpf_map_lookup_elem(&sizes, &pid);
    if (!size)
        return 0; // missed alloc entry

    __builtin_memset(&info, 0, sizeof(info));

    info.size = *size;
    bpf_map_delete_elem(&sizes, &pid);

    if (address != 0) {
        info.timestamp_ns = bpf_ktime_get_ns();

        info.stack_id = bpf_get_stackid(ctx, &stack_traces, stack_flags);

        bpf_map_update_elem(&allocs, &address, &info, BPF_ANY);

        update_statistics_add(info.stack_id, info.size);
    }

    if (trace_all) {
        bpf_printk("alloc exited, size = %lu, result = %lx\n",
                info.size, address);
    }

    return 0;
}
static int gen_alloc_exit(struct pt_regs *ctx)
{
    return gen_alloc_exit2(ctx, PT_REGS_RC(ctx));
}

SEC("uretprobe")
int BPF_KRETPROBE(malloc_exit)
{
    return gen_alloc_exit(ctx);
}

gen_alloc_exit2 函数在内存分配操作完成时被调用,这个函数接收两个参数,一个是上下文 ctx,另一个是内存分配函数返回的内存地址 address

首先,它获取当前线程的 PID,然后使用这个 PID 作为键在 sizes 这个 map 中查找对应的内存分配大小。如果没有找到(也就是说,没有对应的内存分配操作的入口),函数就会直接返回。

接着,函数清除 info 结构体的内容,并设置它的 size 字段为之前在 map 中找到的内存分配大小。并从 sizes 这个 map 中删除相应的元素,因为此时内存分配操作已经完成,不再需要这个信息。

接下来,如果 address 不为 0(也就是说,内存分配操作成功了),函数就会进一步收集一些额外的信息。首先,它获取当前的时间戳作为内存分配完成的时间,并获取当前的堆栈跟踪。这些信息都会被储存在 info 结构体中,并随后更新到 allocs 这个 map 中。

最后,函数调用 update_statistics_add 更新统计数据,如果启用了所有内存分配操作的跟踪,函数还会打印一些关于内存分配操作的信息。

请注意,gen_alloc_exit 函数是 gen_alloc_exit2 的一个包装,它将 PT_REGS_RC(ctx) 作为 address 参数传递给 gen_alloc_exit2在我们的讨论中,我们刚刚提到在gen_alloc_exit2函数中,调用了update_statistics_add` 函数以更新内存分配的统计数据。下面我们详细看一下这个函数的具体实现。

static void update_statistics_add(u64 stack_id, u64 sz)
{
   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*existing_cinfo;

    existing_cinfo = bpf_map_lookup_or_try_init(&combined_allocs, &stack_id, &initial_cinfo);
    if (!existing_cinfo)
        return;

    const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incremental_cinfo = {
        .total_size = sz,
        .number_of_allocs = 1
    };

    __sync_fetch_and_add(&existing_cinfo->bits, incremental_cinfo.bits);
}

update_statistics_add 函数接收两个参数:当前的堆栈 ID stack_id 以及内存分配的大小 sz。这两个参数都在内存分配事件中收集到,并且用于更新内存分配的统计数据。

首先,函数尝试在 combined_allocs 这个 map 中查找键值为当前堆栈 ID 的元素,如果找不到,就用 initial_cinfo(这是一个默认的 combined_alloc_info 结构体,所有字段都为零)来初始化新的元素。

接着,函数创建一个 incremental_cinfo,并设置它的 total_size 为当前内存分配的大小,设置 number_of_allocs 为 1。这是因为每次调用 update_statistics_add 函数都表示有一个新的内存分配事件发生,而这个事件的内存分配大小就是 sz

最后,函数使用 __sync_fetch_and_add 函数原子地将 incremental_cinfo 的值加到 existing_cinfo 中。请注意这个步骤是线程安全的,即使有多个线程并发地调用 update_statistics_add 函数,每个内存分配事件也能正确地记录到统计数据中。

总的来说,update_statistics_add 函数实现了内存分配统计的更新逻辑,通过维护每个堆栈 ID 的内存分配总量和次数,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程序的内存分配行为。 在我们对内存分配的统计跟踪过程中,我们不仅要统计内存的分配,还要考虑内存的释放。在上述代码中,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update_statistics_del 的函数,其作用是在内存释放时更新统计信息。而 gen_free_enter 函数则是在进程调用 free 函数时被执行。

static void update_statistics_del(u64 stack_id, u64 sz)
{
   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*existing_cinfo;

    existing_cinfo = bpf_map_lookup_elem(&combined_allocs, &stack_id);
    if (!existing_cinfo) {
        bpf_printk("failed to lookup combined allocs\n");
        return;
    }

    const union combined_alloc_info decremental_cinfo = {
        .total_size = sz,
        .number_of_allocs = 1
    };

    __sync_fetch_and_sub(&existing_cinfo->bits, decremental_cinfo.bits);
}

update_statistics_del 函数的参数为堆栈 ID 和要释放的内存块大小。函数首先在 combined_allocs 这个 map 中使用当前的堆栈 ID 作为键来查找相应的 combined_alloc_info 结构体。如果找不到,就输出错误信息,然后函数返回。如果找到了,就会构造一个名为 decremental_cinfocombined_alloc_info 结构体,设置它的 total_size 为要释放的内存大小,设置 number_of_allocs 为 1。然后使用 __sync_fetch_and_sub 函数原子地从 existing_cinfo 中减去 decremental_cinfo 的值。请注意,这里的 number_of_allocs 是负数,表示减少了一个内存分配。

static int gen_free_enter(const void *address)
{
    const u64 addr = (u64)address;

    const struct alloc_info *info = bpf_map_lookup_elem(&allocs, &addr);
    if (!info)
        return 0;

    bpf_map_delete_elem(&allocs, &addr);
    update_statistics_del(info->stack_id, info->size);

    if (trace_all) {
        bpf_printk("free entered, address = %lx, size = %lu\n",
                address, info->size);
    }

    return 0;
}

SEC("uprobe")
int BPF_KPROBE(free_enter, void *address)
{
    return gen_free_enter(address);
}

接下来看 gen_free_enter 函数。它接收一个地址作为参数,这个地址是内存分配的结果,也就是将要释放的内存的起始地址。函数首先在 allocs 这个 map 中使用这个地址作为键来查找对应的 alloc_info 结构体。如果找不到,那么就直接返回,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地址并没有被分配过。如果找到了,那么就删除这个元素,并且调用 update_statistics_del 函数来更新统计数据。最后,如果启用了全局追踪,那么还会输出一条信息,包括这个地址以及它的大小。 在我们追踪和统计内存分配的同时,我们也需要对内核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进行追踪。在Linux内核中,kmem_cache_alloc函数和kfree函数分别用于内核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。

SEC("tracepoint/kmem/kfree")
int memleak__kfree(void *ctx)
{
    const void *ptr;

    if (has_kfree()) {
        struct trace_event_raw_kfree___x *args = ctx;
        ptr = BPF_CORE_READ(args, ptr);
    } else {
        struct trace_event_raw_kmem_free___x *args = ctx;
        ptr = BPF_CORE_READ(args, ptr);
    }

    return gen_free_enter(ptr);
}

上述代码片段定义了一个函数memleak__kfree,这是一个bpf程序,会在内核调用kfree函数时执行。首先,该函数检查是否存在kfree函数。如果存在,则会读取传递给kfree函数的参数(即要释放的内存块的地址),并保存到变量ptr中;否则,会读取传递给kmem_free函数的参数(即要释放的内存块的地址),并保存到变量ptr中。接着,该函数会调用之前定义的gen_free_enter函数来处理该内存块的释放。

SEC("tracepoint/kmem/kmem_cache_alloc")
int memleak__kmem_cache_alloc(struct trace_event_raw_kmem_alloc *ctx)
{
    if (wa_missing_free)
        gen_free_enter(ctx->ptr);

    gen_alloc_enter(ctx->bytes_alloc);

    return gen_alloc_exit2(ctx, (u64)(ctx->ptr));
}

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函数 memleak__kmem_cache_alloc,这也是一个bpf程序,会在内核调用 kmem_cache_alloc 函数时执行。如果标记 wa_missing_free 被设置,则调用 gen_free_enter 函数处理可能遗漏的释放操作。然后,该函数会调用 gen_alloc_enter 函数来处理内存分配,最后调用gen_alloc_exit2函数记录分配的结果。

这两个 bpf 程序都使用了 SEC 宏定义了对应的 tracepoint,以便在相应的内核函数被调用时得到执行。在Linux内核中,tracepoint 是一种可以在内核中插入的静态钩子,可以用来收集运行时的内核信息,它在调试和性能分析中非常有用。

在理解这些代码的过程中,要注意 BPF_CORE_READ 宏的使用。这个宏用于在 bpf 程序中读取内核数据。在 bpf 程序中,我们不能直接访问内核内存,而需要使用这样的宏来安全地读取数据。

用户态程序

在理解 BPF 内核部分之后,我们转到用户空间程序。用户空间程序与BPF内核程序紧密配合,它负责将BPF程序加载到内核,设置和管理BPF map,以及处理从BPF程序收集到的数据。用户态程序较长,我们这里可以简要参考一下它的挂载点。

int attach_uprobes(struct memleak_bpf *skel)
{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malloc, m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malloc, malloc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calloc, c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calloc, calloc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realloc, re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realloc, realloc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mmap, mmap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mmap, mmap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posix_memalign, posix_memalign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posix_memalign, posix_memalign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memalign, memalign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_CHECKED(skel, memalign, memalign_exit);
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free, free_enter);
    ATTACH_UPROBE_CHECKED(skel, munmap, munmap_enter);

    // the following probes are intentinally allowed to fail attachment

    // deprecated in libc.so bionic
    ATTACH_UPROBE(skel, valloc, v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(skel, valloc, valloc_exit);

    // deprecated in libc.so bionic
    ATTACH_UPROBE(skel, pvalloc, pv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(skel, pvalloc, pvalloc_exit);

    // added in C11
    ATTACH_UPROBE(skel, aligned_alloc, aligned_alloc_enter);
    ATTACH_URETPROBE(skel, aligned_alloc, aligned_alloc_exit);

    return 0;
}

在这段代码中,我们看到一个名为attach_uprobes的函数,该函数负责将uprobes(用户空间探测点)挂载到内存分配和释放函数上。在Linux中,uprobes是一种内核机制,可以在用户空间程序中的任意位置设置断点,这使得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观察和控制用户空间程序的行为。

这里,每个内存相关的函数都通过两个uprobes进行跟踪:一个在函数入口(enter),一个在函数退出(exit)。因此,每当这些函数被调用或返回时,都会触发一个uprobes事件,进而触发相应的BPF程序。

在具体的实现中,我们使用了ATTACH_UPROBEATTACH_URETPROBE两个宏来附加uprobes和uretprobes(函数返回探测点)。每个宏都需要三个参数:BPF程序的骨架(skel),要监视的函数名,以及要触发的BPF程序的名称。

这些挂载点包括常见的内存分配函数,如malloc、calloc、realloc、mmap、posix_memalign、memalign、free等,以及对应的退出点。另外,我们也观察一些可能的分配函数,如valloc、pvalloc、aligned_alloc等,尽管它们可能不总是存在。

这些挂载点的目标是捕获所有可能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事件,从而使我们的内存泄露检测工具能够获取到尽可能全面的数据。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不仅能跟踪到内存分配和释放,还能得到它们发生的上下文信息,例如调用栈和调用次数,从而帮助我们定位和修复内存泄露问题。

注意,一些内存分配函数可能并不存在或已弃用,比如valloc、pvalloc等,因此它们的附加可能会失败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允许附加失败,并不会阻止程序的执行。这是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主流和常用的内存分配函数,而这些已经被弃用的函数往往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。

完整的源代码:https://github.com/eunomia-bpf/bpf-developer-tutorial/tree/main/src/16-memleak

参考:https://github.com/iovisor/bcc/blob/master/libbpf-tools/memleak.c

编译运行

$ make
$ sudo ./memleak 
using default object: libc.so.6
using page size: 4096
tracing kernel: true
Tracing outstanding memory allocs...  Hit Ctrl-C to end
[17:17:27] Top 10 stacks with outstanding allocations:
1236992 bytes in 302 allocations from stack
        0 [<ffffffff812c8f43>] <null sym>
        1 [<ffffffff812c8f43>] <null sym>
        2 [<ffffffff812a9d42>] <null sym>
        3 [<ffffffff812aa392>] <null sym>
        4 [<ffffffff810df0cb>] <null sym>
        5 [<ffffffff81edc3fd>] <null sym>
        6 [<ffffffff82000b62>] <null sym>
...

总结

通过本篇 eBPF 入门实践教程,您已经学习了如何编写 Memleak eBPF 监控程序,以实时监控程序的内存泄漏。您已经了解了 eBPF 在内存监控方面的应用,学会了使用 BPF API 编写 eBPF 程序,创建和使用 eBPF maps,并且明白了如何用 eBPF 工具监测和分析内存泄漏问题。我们展示了一个详细的例子,帮助您理解 eBPF 代码的运行流程和原理。

您可以访问我们的教程代码仓库 https://github.com/eunomia-bpf/bpf-developer-tutorial 或网站 https://eunomia.dev/zh/tutorials/ 以获取更多示例和完整的教程。

接下来的教程将进一步探讨 eBPF 的高级特性,我们会继续分享更多有关 eBPF 开发实践的内容。希望这些知识和技巧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使用 eBPF,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