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216 lines (108 loc) · 20.1 KB

xun-zhao-sheng-ming-de-yi-yi-wen-da-yun-nan-da-xue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216 lines (108 loc) · 20.1 KB

寻找生命的意义-问答-云南大学

云南大学问答

『2014年7月3日』

**(一)问:**如果有前世,为什么我一点都回忆不起来?

**答:**过去发生的事,我们不一定都能记得起来,比如一两岁时的经历,现在心中一片迷糊,再比如一周前的早饭,现在也不一定记得吃了什么。虽然记不起来,但是这些肯定存在过,所以回忆不起前世并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
另一方面,世上能够忆起前世甚至记忆犹新的人,也不在少数。这些人中有些是宗教徒,有些则不是。

我们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写过一本书《前世今生论》,最近出版时名字是《生命的真相》,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现代案例,并运用科学推理以及佛教教理,证实了前后世的真实不虚。

所以,不能以回忆不起而否认前世的存在,因为我们的觉知能力毕竟有限。

**(二)问:**在您眼中,除了传授佛法的教义,您的上师曾经给予您的最大帮助是什么?

**答:**除了传授佛法以外,上师法王如意宝给予我的最大帮助就是:在我刚到学院生活特别困难时给了我50块钱。对此我一直难以忘怀。

**(三)问:**从1980年至今,您所在的佛学院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?

**答:**我1985年刚到学院时,学院的人数大概是三百人,短短的27年中这个数字增长了很多,宗教部门统计的数字是九千三百多人;我刚到学院时,学院没有电、没有公路,现在通了电,建了公路,生活越来越便利;我刚到学院时,很多道友学习佛法非常刻苦、精进,常常通宵达旦地看书,但是现在的一些道友好像并没有那么努力。

**(四)问:**您决定到世间弘法的初衷是什么?

**答:**一个出家人出现在校园里,可能让有些人觉得稀奇,也可能引发另一些人对出家生活的种种揣测。

实际上,我之所以来到这里,是因为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学的佛法分享给世间的人们。

我给汉族道友传讲佛法二十多年,很了解汉地城市里人们的烦恼与痛苦。其实这其中的很多苦恼,借助佛教的方法可以轻易化解,当然也有些无法解决的,比如死亡的痛苦,但是能解决的这部分,不用吃药、不必吃苦,依靠佛法轻轻松松就能去除,何乐而不为呢?

站在另一个角度而言,当今世界,人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行。我曾看到一个报道,有个西方人酷爱摄影,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给动物拍照。我也有自己的爱好:不论哪里让我去作演讲或交流,哪怕听众只有三五个,我也愿意去。

**(五)问:**佛学院的教育跟大学教育是否相同?您对大学教育有什么期望?

**答:**就教育模式而言,我所在的佛学院跟大学非常相似。不仅是我在的佛学院,藏传佛教的寺院、佛学院所实行的,基本都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,而且不是现在才这样,7世纪以来就一直如此了。

如今的藏传佛教中为什么精通教理的人层出不穷?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完备,比如授课方式跟高等院校大体类似,对学员的考核方式多样而严格,有讲考、笔考和造论等。

当然,我们佛学院的所学内容跟高等院校有所不同,主要学习佛教的理论与修法,以及将其用于世间的方法。而很多高等院校,则主要传授各种世间专业理论与技术,不过要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这些知识技能,也不一定非常方便。

如今的大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的是道德和信仰教育,这样的结果是:很多大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娴熟,但在道德修养方面令人担忧,一旦步入社会,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。

所以我对很多大学的期望是:增加道德和信仰教育。

大家可以思考一下:为什么全世界七十多亿人中,只有十几亿没有信仰?

有些人认为:“有信仰的人是思想有问题,没有信仰才正常。”其实这种想法很不合理,而且特别危险与可怕,因为人没有信仰,就没有归宿感,没有归宿感就可能在一定范围中做恶事,乃至发展到无恶不作的地步。

所以,对于信仰,很多人从小被老师和父母灌输的有些理念不一定正确,其实信仰给人带来的利益不容小觑,如果能在大学中增加信仰教育,无疑将弥补大学教育的一大缺憾。

**(六)问:**佛教如何看待时间和空间?

**答:**按小乘《俱舍论》的观点,时间和空间真实存在;但是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,万法都是唯心所造——时间、空间,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心的幻变。

爱因斯坦也说:时间和空间,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。

我前段时间在清华大学,跟一些老师、同学一起探讨过《盗梦空间》中所渗透的佛教思想:梦中可以做更深的梦,最后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实、哪个是梦,其实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。

所以,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虚幻的。不过没有证悟这一点之前,它依旧会“真实”存在着。

**(七)问:**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在束缚人,因此不敢迈进佛门,对此您怎么看?

**答:**认为学佛后会有很多限制,由此顾虑重重,这没有必要。佛陀在经中讲每个人的根机不同,所以能学多少就学多少,能悟多少就算多少。

其实对于佛教,不论年轻人、中年人还是老年人,都不必有任何恐惧,因为这种教义非常正确。

如今的时代,虽然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处处弥漫着诋毁宗教的言论——一会儿说它是麻醉药,一会儿说它是封建迷信,但实际上人们心中仍然存在对佛教的诸多误解。

误解的起因有两方面:

第一,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,使得如今不论儒家、道家还是佛教,都成了奄奄一息的病人般。

第二,现在极个别的在家人、出家人,名义上是佛教徒,但对于佛教一窍不通,却创立了一些平台传播所谓的佛法,这给很多人造成困惑。比如有的年轻人本来很想了解与学习佛法,可到了有些寺院,却并非自己所想象的,大失所望。

另外,很多人对寺院卖门票也很反感。其实佛教本来是开放的,佛陀也没说我的寺院要卖门票,而有些和尚也不想卖门票。只不过有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和尚也在江湖,也怕掉进湖里。

总之,我非常希望年轻人能了解佛教真正的见解和行为。

**(八)问:**现在的有些寺庙会教唆信众烧高香,借机敛财,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
**答:**个别寺院里卖高香、烧头香的现象,以及个别人利用佛教平台敛财等行为,只是某些人的不如法行为,不能代表佛教,就像个别伪劣产品,不能代表商场的所有产品一样。

所以在分析问题时,应该桥归桥、路归路,这个问题到底是佛教的还是极个别佛教徒的,要分辨清楚。分辨清楚以后,就不会因个别人的劣迹而对佛教丧失信心。

当然,如果你以前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,后来发现他的有些行为确实不如法,你已经失去了信心,这时你不必跟随他学习,这是佛教所允许的。

这个世上的事情真真假假、错综复杂,所以大家面对任何事,都要依靠智慧作观察,否则盲目地反对或认同,都不合理。

实际上,真正的佛教是什么?就是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的思想。这个思想是纯正无垢的,任何人学习和奉行都会受益匪浅。所以,不论现在的社会如何,你们在家人应该遵循佛教的观念与规范去做,这样对你的人生百分之百会有帮助。我学了这么多年佛法,深深感到佛法对大家大有利益,所以才辛苦地为你们传播。

**(九)问:**如果帮助别人,又希求回报,比如希望对方对自己态度友善些等等,这能叫利他心吗?

**答:**利他心有不同的层次。

一种是希求回报的利他心。比如帮助别人时会想:“我今天帮了他,他以后要回报我,或者至少要对我心存感恩。”这样虽然帮了别人,但是对回报有所希求,在佛教中,也把它叫利他心。

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心。比如大乘的菩提心,不求任何回报,完全是无私的,即使无数次帮助别人,而对方没有任何报答,也无怨无悔,这是利他心中最高尚的。

菩提心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中的瑰宝。为什么呢?一般人帮助他人都希望对方有所回报,一旦对方没有知恩、报恩,就非常生气,“我以前帮过他不止一两次,他怎么一点不感恩?以后不帮他了!”甚至可能找对方算账。但真正的大乘菩萨不仅不求报恩,乃至为他人付出生命,也没有任何怨言,确实非常可贵。

**(十)问:**如果以利他心作为评价人的标准,会不会出现道德绑架的现象?

比如我有一万块钱,想捐出三千块,可能其他人觉得你应该更多地奉献爱心,会要求我捐更多。但是我即使不捐钱,也不会有违道德,而如果以利他作为标准,是不是就会出现一定要捐九千块或一万块这种超道德的要求?

**答:**应该不会造成这种情况。

你的利他心达到什么程度,就随自己的心力来帮助别人,捐三千、六千,或九千,都没问题,你如果非常无私,全部捐也可以。这根据自己的心态来确定,自己的所有善举由自己控制。

**(十一)问:**阿赖耶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?

**答:**这是带有专业性的一个问题。

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教义中的核心概念。唯识宗认为万法都是心造的,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。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起现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。清净依他起是佛的刹土以及佛的相好庄严等等;不清净依他起是一切不清净的轮回器情。

所以,按照唯识宗的观点,世界就是一个梦,是阿赖耶识的幻变。阿赖耶识上的业种不同,外面所现的世界就不同。

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论典《中观庄严论释》,里面用镜中影像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:镜子里所呈现的一切,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影像;同样,这个世界是心幻化的影像,当心泯灭时,世界也会消失。

那阿赖耶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呢?二者并非别别分开,意识是阿赖耶识的一种妙用,如同波浪与大海的关系。

**(十二)问:**在漫长的人生路上,您认为人应该在哪些方面独立,才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?

**答:**实际上,人永远是独立的。

你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而来,最后离开也是独自而去,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与快乐都只能自己承受,虽然在生活中有亲朋好友的陪伴,但他们也无法真实体验或代替你的感受。

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要依靠一个伴儿,其实整个漫长的轮回都是一种孤独的生活,如果没有调整自心的能力,事事依赖别人,是很困难的。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依赖性太强了,小时依赖父母,年长时依赖朋友,年老时依赖儿女,其实这样不是很合理。

佛陀在一部经中说:自己是自己的怙主。也就是说,自己是自己的依靠处,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,最好能够独立。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,更应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
**(十三)问:**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的具体方法是什么?

**答:**忏悔罪业,需要借助金刚萨埵心咒“嗡班杂萨埵吽”,这很重要。

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造过很多恶业,有被人发现了的,也有不为人知的,这些自己心中都有数,最好念这个咒语来忏悔。

金刚萨埵往昔曾经发愿:如果有人闻我名号、作意于我,一切罪障都可无余清净。此愿若不成就,我誓不成佛。

如今金刚萨埵已经成佛,说明他所发的愿也真实成就,依靠金刚萨埵来忏悔,决定可以清净罪业。所以,我们在忏悔时,最好是缘金刚萨埵来观修。至于具体如何修,可以参阅相关资料,比如法王如意宝的《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》,这本书尤其讲到忏悔要具足四种条件:

第一,所依对治力:观修一个本尊作为所依,比如观想金刚萨埵;

第二,厌患对治力: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心生后悔;

第三,返回对治力: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造罪业;

第四,现行对治力: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来对治罪业。

如果具备了这四种力,以前所造的罪业都能忏悔清净。

今年我们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,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万多人参加,因为很多人觉得以前所造的罪业很重,应该努力忏悔,否则没忏悔干净就死去了,那就太可怕了。前段时间,我去一个监狱演讲,也劝诫关押在那里的人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,在监狱刚好可以“闭关”。

只要造了罪业,不论何种身份的人都要忏悔。即便是非常有智慧和能力的人,也没什么可傲慢的,因为有可能造的恶业、犯的错误更严重,更需要忏悔。

**(十四)问:**我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,在我们研究所,常会使用动物做解剖实验。在接触佛法的半年时间里,我深切感受到杀生的严重过患。请问对于周围信奉唯物主义的同事,怎样让他们认识到杀生的可怕,让他们对动物产生慈悲心?

**答:**解剖生命的行为确实很残忍。历史上,日本的731部队用人体做实验,在获得了一些科研成就的同时,牺牲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。如果这种实验的对象换成动物,虽然它们不能开口说话,但是痛苦的感受没有任何差别。

不过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:动物天生就是供人类受用的。他们看到动物就开始吞口水,“这个动物的肉好吃”“那个动物的皮毛好穿”。人类这些带着血腥的观念非常可怕。

你想要制止同事继续杀生,这种发心是很好的。不过有时虽然我们很希望做一些具有无限功德的事,但不一定都能做得到,因为每个地方有它特殊的环境。所以,如果实在无能为力,就在心里默默地发一些善愿,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就是这么做的。

**(十五)问:**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,您怎么看待死亡、面对死亡?

**答:**关于我看待死亡的观点以及对死亡的准备,要讲的可能很多,今天在这里无法一一说尽。可以说,我是专门研究死亡学的,学的是死亡专业。

佛教虽然对人的今世也会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索,但更关注的是来世。佛教里说: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”当一个人死亡时,生前所拥有的任何财产、名声或地位都无法带走,甚至身体也要留在此世;而唯一能带走的,就是自己造下的善业与恶业。

也许在座的个别同学觉得很神奇,“人死时怎么还能带走东西?”这是你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才会诧异,这也情有可原。

事实上,生死学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体系,不可能一两句就说得明白,也不可能以一句“我不相信”就予以否定。不相信是一个充分的依据吗?不相信的就不存在吗?你不相信的东西,自己不接受是可以的,但如果把自己的这种思想灌输给家人、朋友,那还是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它的合理性。

所以,我特别希望很多人能看一下《西藏度亡经》,这本书中的观点是西方科学家最认可的,比如心理学家荣格说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就是《西藏度亡经》。还有《西藏生死书》,这是目前西方非常畅销的一本书,也是很好的。你们读了之后就会知道,在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教法中,对于死亡有着怎样深入细致的剖析。

我想在座有些年轻人,对于生命学、死亡学,可能还需要去研究和了解。每个人都会死亡,如何面对死亡可能比如何面对生存更值得重视,死亡降临时怎么办?大家有没有思考过?

在藏地,很多人面对死亡时,没有丝毫畏惧,为什么能做到这样?因为他们活着时已经对死亡作了充分的准备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,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出现了很多奇迹,他不畏惧死亡,我们是否畏惧?为什么畏惧?就是提前没有准备。

(十六)问: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里有这样一段内容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请问如何理解“空”?

**答:**对于这段话,很多人虽然会读,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深奥道理。其实这是在说:任何一法不离空,空也不离任何一法,任何法和空无二无别。

有人会疑惑:“色怎么会变成空,空又怎么会变成色?”

这其实很容易理解。比如对于面前的这个瓶子,现代物理学家会说它看似存在,但如果详细观察,它就变成分子、原子、原子核、质子、中子、夸克,最后变成无形无相的能量,而能量实际上也是空的。

物理学家玻尔曾说: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,如果你不明白空,你就无法明白量子力学。

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是说:瓶子即是空、空即是瓶子,你就是空、空就是你。因为所谓的你,除了身体、心识以外没有其他了,但如果真正观察时,身体和心识也是空的。

大家可以观察所谓的“我”,是身体还是心识?

身体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,实际寻找时无外乎一堆骨肉。再慢慢剖析这堆骨肉,仅仅是肌肉、骨骼、筋络、血,身体在哪里?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。而这个空并非空空荡荡的一无所有,而是空的当下有身体的显现。

我经常想,如果对现在的大学生讲一些缘起性空的道理,很多人会开悟的。因为这种道理非常深细,任何人想要破斥都无机可乘。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了无数的智慧巨匠,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人能找出缘起性空理论的瑕疵。

实际上,你对任何法进行观察,都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。虽然空,因缘会聚时又有显现,这种显现在佛教里叫世俗谛。世俗谛的显现和胜义谛的空性,二者结合就是缘起性空。

宗喀巴大师有篇文章叫《缘起赞》,我以前翻译过,法尊法师也翻译过。在这篇文章中,宗喀巴大师这样赞叹佛陀:唯一您能宣说缘起法,世界上的其他智者都没有说出宇宙万物的这个真相,因此您是世上最伟大的人!

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你们还是迷惑不解,可以学一些中观论典,比如《中观根本慧论》。如果学了,你肯定会感叹作者龙猛菩萨的智慧。龙猛菩萨是佛的弟子,他的智慧已经如此超胜,更不必说佛陀了!

所以,我们不应毫无理由地轻视某些教义,而应以严谨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。

一般我到一个学校时,有时也是用不清净的眼光审视着,这里的学生怎么样,老师怎么样,经常对他们的言行举止“挑毛病”。不过刚才吃晚饭时,我发现这里哲学系的很多老师确实很有智慧,对于佛教的思想,他们有些人有很深的研究,有些人虽然没有研究,但也抱有很公正的态度。

对于佛教,在座有些同学也许不一定相信与接受,但是你应当站在公平的立场进行评价,这样才算有智慧的人。

最后,我希望大家真正通达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的道理。

主持人:

感谢堪布给大家所作的诙谐而机智的解惑。同时也感谢各位同学和来宾的精彩提问。因为时间的原因,我们不得不把这美好的时光留在记忆里。但是我相信,堪布今天为大家提供的人生智慧,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