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226 lines (113 loc) · 28.9 KB

fo-jiao-ci-bei-guan-yu-dao-de-jiao-yu-wen-da-hu-nan-shi-fan-da-xue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226 lines (113 loc) · 28.9 KB

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-问答-湖南师范大学

湖南师范大学问答

『2011年11月18日晚上』

**(一)问:**我是来自长沙大学的老师。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,他说:“佛经是一半骗一半劝。骗是为了劝,开始都是骗大家,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,但最终的目的,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。”对于这句话,您是否赞同?

**答:**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,这个我肯定不承认。我学习佛法、研究佛法这么多年,没有一刹那这样认为过。

只不过,佛经有了义、不了义之分。所谓的不了义,是为了接引根基不够的众生,暂时给他讲一些特殊法门,到了最后,待他的根基成熟了,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,引导他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。如果把不了义认为是“骗”,用词可能不太恰当。

要知道,语言有贬义词、褒义词之别。作为佛教徒,对佛经的金刚语,应该有正面的评价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不诳语者,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,佛陀也不会欺骗众生,这是前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。佛陀所讲的每一字、每一句、每一个道理,都是颠扑不破的无价之宝,不论过了多少时代,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,所以,这并不是一种欺骗。

**(二)问:**我是酒店管理专业的。请问,佛教慈悲观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?

**答:**佛教慈悲观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,是方方面面的。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钱,但实际上,就算你拥有很多钱,可以买车、买房子,百般享受也随之而来,你也不一定真正快乐,钱财也很难陪伴你一生。而你心里若有一种慈悲观,这种“财富”就会用之不尽,无论你在人生中遭遇什么,面对它都可以游刃有余,同时还能帮助身边许许多多的人,这样的生命非常有意义。

所以,希望大家能渐渐意识到,真正的幸福,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。现在人们提倡“低碳”生活,而我们佛教中提倡“低贪”生活,只有贪心越来越少,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,以随缘心来面对一切。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里,即使住的是露天郊外、吃的是粗茶淡饭,也会感到心满意足。否则,一辈子都在贪心的驱使下,拼命地往前追、往前赶,到了死时,才发现人生竟然如此苍白,这时候叹息也没有用了。

**问:**作为一个大学生,怎么样才能生起这种慈悲观呢?

**答:**慈悲观的产生,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、好友的鼓励、家人的影响,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。更重要的是,还要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。

没有善根的人,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,也一点感觉都没有;反之,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,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,哪怕只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、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,自己的善根也能马上苏醒过来,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。

在佛教中,这被称之为“福报”。有福报的人,经常会有一些佛缘;没有福报的人,总是遇到各种魔缘。所以,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相同,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。

**(三)问:**我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。请问,佛教对生死持什么样的观点?

**答:**佛教对待生死,跟世间人完全不同。世间人一般认为,一个人的出生,如同大地上长草一样,突然就冒出来了;一个人的死亡,如同灰尘被风吹走了一样,说没有就没有了。但事实上,每个人并不是只有这一世,无始以来,我们在生死中流转了无数世,只不过现在不记得了而已。而且就算我们这一世死了,生命也一直会延续下去,并不会以此而中断。

所以,佛教中为什么劝人要多做善事?就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做善事,经常杀生造恶业,也许今生中果报没有现前,但是在来世,它一定会成熟在你的身上。一切苦乐皆自作自受,故望大家不可不慎!

**问:**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,应该怎样对待生死?

**答:**要永远行持善法、永远断除恶法。“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”,这就是佛教对我们行为的基本要求。若能如此,将来你无论转生到何处,都会感召快乐。

也许有人觉得:“不可能吧,从小到大,老师就没有这么讲过,父母也没有这么讲过。”其实,有些真理,老师和父母也不一定懂,毕竟他们的成长环境跟你相似,不明白这些也不足为奇。尽管他们在某些层面上,对你的人生有诸多指点,但在生死大问题上,他们却跟大多数人一样茫然无知。

其实,我跟你们年轻人交流,只有一个想法,就是希望更多人懂得生命的这种延续,明白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。这样的真理,在佛教中讲得特别清楚,并不因为我是佛教徒,想拉拢你们,就拼命地自卖自夸,说佛教如何如何好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,信不信这些,完全是自己决定。但大家不要因为是大学生、是大学老师,未来似乎有美好的前程、有丰厚的待遇,就以傲慢心来掩盖一切。

你们以后有时间的话,还是应研究一下大乘佛教,看里面到底对生死是怎么讲的。古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强调“生死大事”,生死,确实是最应关注的终身大事。很多人认为找个对象,一辈子相依为命,就叫做终身大事。但实际上,这也不是什么大事,夫妻两个人一起生活,最多只有几十年,然后就没什么感觉了,而只有生生世世的快乐和痛苦,才是每个人最需要重视的,才是你们的终身大事!

**(四)问:**现在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,捐出的善款已达几亿人民币。但他做慈善非常高调,比如,他会砸掉自己的大奔,要求员工和他一起骑单车上下班,以此提倡低碳环保;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,却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,给参加演唱会的农民送猪、送拖拉机、送红包……如今不少舆论都抨击他是在作秀,不知道在佛教里,是否赞成这种高调的慈善行为?

**答:**关于他的有些报道,我也看过,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,我没有详细了解过,所以不敢妄自评论。

总的来讲,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,真的对别人有利益,就算高调一点也无可厚非。像比尔·盖茨、巴菲特,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,也都比较高调,在很多公开场合,也常常宣扬慈善理念,这一切不但不值得抨击,反而理应随喜。

当然,一个人的善行若是表里不一,有很多漏洞的话,慢慢也会被人们发现的。如今中国的慈善,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。前不久,创立“壹基金”的李连杰就说:“中国的慈善,若想达到美国的标准,起码还需要三十年。”的确,如今慈善缺乏相应的立法,因此,有些慈善家的慈善行为,确实还有待规范化。

不过,按照佛教的观点,一个人的善举只要对众生有利,哪怕高调一点,也没什么大问题。毕竟别人一般不敢出头露面,他却顶着众人的攻击,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,这种精神相当可贵。当然,也有些人打着慈善的旗号,为了自己而大肆敛财,种种行为特别恶劣。所以,这些方面很难下定论,大家需要睁开智慧的眼睛,然后细致地作取舍。

**(五)问:**我是经管系自然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。一直以来,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观等教义,但近年来,当我出入一些旅游景点,发现宗教逐渐被商业化时,觉得很愤怒、很痛心,甚至会敬而远之。请问,您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?正统的佛教,未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,应当怎么样立足?

**答:**你这个问题很好!你的感觉跟我有一个地方相同,就是看见许多宗教场合被商业化时,自己很痛心、很伤心。但不同的是,我并没有特别愤怒,也没有对谁生气,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,可以说是众生的共业所致。

当然,你提的这个问题,确实是个问题。现在汉地许多寺院,都在卖门票,人们花了很多钱进去以后,基本上听不到佛教的教义,只是看到一些佛像。这些佛像在他们眼里,好像也跟美国白宫旁边的华盛顿塑像,没有什么区别,寺院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,这种现状令人悲哀。

其实,我在极个别寺院也讲过,现在有些寺院,根本不需要很多钱,该造的殿堂已经造完了,出家人也没有用过这些钱,那么,供养三宝的钱都哪里去了?大家应该好好观察。作为当地政府,最好不要把寺院当成赚钱的工具。如今很多寺院没有自主权,好多决策都是政府在操控。游客去寺院买门票的钱,大多数也落到了政府手里。就算是为佛像贴金、对佛像作供养,钱也不一定100%都能用上。

而我们藏地,除了极个别的大寺院以外,到目前为止,许多寂静地方的寺院,并没有沦为旅游景点。有人去那里朝拜的话,不用买门票,而且有法师讲一些佛理,让大家回去时内心满载而归,原来对佛教不懂的地方,这次终于恍然大悟了。可是在汉地,据说有些老板把寺院全部买下来,让一些人假扮成和尚,花言巧语地骗游客,让这些人掏很多钱求保佑,结果钱却落入了他们的腰包……

这种现象特别可怕!作为一个佛教徒,我再次呼吁:佛教道场跟旅游景点要分开。旅游景点,可以让旅游局来管理;而佛教道场,谁都可以去,不用买门票。进了佛教道场以后,大家不仅可以朝拜佛像,同时,还要有法师给他们讲经说法。

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别多,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一代,也对佛教非常感兴趣。然而,现在最缺的是什么?就是传法的人。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简单的慈悲观、利他观,经常给大众灌输,那么别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,也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。

**(六)问:**我是服装设计班的学生,是个无信仰主义者,今天的问题若有冒犯,还请您谅解。现在科学证实,动物蛋白质可使人体更强壮,但佛教却不主张杀生;科学认为,人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,而佛教认为生命是在不断轮回。那么请问,您觉得科学发展与佛教文化怎么样共存呢?

**答:**我特别喜欢非佛教徒的问题!你们的提问,有时候对我似乎更有价值。

佛教与科学,并不是截然分开的。科学分为三种: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心智科学。其中的“心智科学”,在20世纪以前,科学家研究得很少,直至20世纪末、21世纪初,西方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。像如今的哈佛大学,在研究生命真相、前世后世存在、轮回的科学性等方面,就有着前所未有的一些突破。

你说现在科学证实,动物蛋白质可使人体更强壮。但这种观点,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支持的。像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,当年就反对肉食而提倡素食 。

现在人们常常听到“科学证实……”,有时候也不一定就是科学,而是一些广告。好多营养品,明明对人体不利,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,堂而皇之地走进千家万户。而在西方,许多营养学家和医学家,从来不吃这些营养食品,因为谁也不敢保证里面添加了多少有害物质。

此外,你说科学认为人体源于精卵结合,这是以前的一种观点。现在很多公认的科学家,也正在探索生命是否可以延续、前世后世是否存在等问题。这些方面的案例,我在其他学校也引用过,希望你有机会的话,可以详细阅读一下这方面的书。

**(七)问:**我是树达学院的一名老师。佛教讲“上报四重恩”中,就有一种恩叫父母恩。但现在很多学生对父母有想法,平时对父母的伤害,也往往最大。请问,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?

**答:**报答父母的恩德,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。按照佛经的观点,即使将父母扛在自己的肩上,转绕整个宇宙,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。很多佛经中,都提到了对父母要报恩,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,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。

现实生活中,有些孩子跟最亲近的父母,往往冲突最大,这种现象不太好。《弟子规》中讲过,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,也应以柔和的语言跟他沟通,不要惹他生气;如果他特别生气了,这时候就不要说,等他心情缓过来了,再慢慢跟他讲;假如实在讲不通,作为子女,也要尽量随顺。

有些子女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好,整天跟父母吵吵闹闹,对此,自己一定要忏悔,并要学会理解父母,这样就能化解一些。不管怎么样,父母显现上再不对,子女也不能太过分,而应以一种感恩心来对待他们。

**(八)问:**我是酒店管理专业的。利用暑假课余时间,我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,见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。如果有两个孩子同时需要救助,一个治愈的希望大,一个希望小,而一笔资金只能帮助一个孩子时,许多人就会选希望大的孩子。但我认为生命是平等的,这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。请问,如果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,您会作怎样的选择?为什么?

**答:**这个难度比较大啊!我以前也碰到过。有一次,我遇到两个病人,一个说是癌症晚期,没办法救了;一个还有活下去的希望。当时,施主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治疗费,他们就问我怎么办。

其实,从生命的意义上讲,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。但当时医生已下“病危通知书”了,说那个人病入膏肓、无药可救,把钱花在他身上也是杯水车薪;而另一个人,医生说还有一分希望。后来,我们经过共同商量,决定把钱用在另一个人身上。

从个人的角度讲,我们跟这两个病人非亲非故,对他们完全是平等的。可是若以医生的语言为依据,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,不辜负施主的一番托付,我们只好作出了取舍。的确,没过两天,癌症晚期的病人就去世了,万一钱用在了他身上,希望也不是很大。

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,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,此时,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商量。佛教中也讲民主,世间人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的原则,跟佛教的羯磨仪轨比较吻合。不然的话,让我一个人做主,也害怕担不起这个因果。所以,在这些问题上,大家还是要有民主意识,跟相关人员来商量决定。

**(九)问:**我是旅游管理班的。您刚才说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,那么,我们在做善事时,如果为了追求一个善报,是不是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?

**答:**佛教中做善事,层次是不相同的:

最低的层次,行善是为了追求善报,今天我供养佛陀、做善事,是想自己未来获得快乐。

中等的层次,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,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众生,让众生得到快乐。

最高的层次,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梦,我做的善事和“我”全部不缘,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,这叫做三轮体空。

当然,也有人连想获得善报的概念都没有,只是随顺别人做一个善事而已。

所以,做善事有很多种,并不只是为了求一个善报。

**(十)问:**当今全球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,到处都存在着“压力山大”,我们个人也要面对生活上、工作上的许多压力。我想问一下,这些大到全球、小到个人的压力,佛教中如何来化解?有人说要放下,但压力不是说放下就不存在了。

**答:**压力太大了,往往也是由于欲望太大了。所以,即使大家不能完全放下,至少也要懂得知足少欲,生活上一切随缘,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。

假如你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高,一定要买几套房子、几辆车子,一辈子当房奴、当车奴,到死也没有还完债,这样的人生,压力肯定特别大。所以,佛陀告诉我们,应该降低贪心、减少欲望,尽量地知足少欲,同时,还要懂得谅解别人,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,就马上怨天尤人,抱怨社会、抱怨父母、抱怨身边的人。

其实,按照佛教的因果理念,你这一世若有福报,财富便会不求自得;没有福报的话,再怎么样拼命追求,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穷。所以,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些佛理,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,如此才能活得自在,这也算是一种放下。

**(十一)问:**我是一名老师,听了您的演讲,我们很受启迪!慈悲心对个人、家庭和社会,确实非常重要。但在生活中,我跟朋友聊慈悲心时,有个朋友曾反驳说:“你在高校里当老师,面临的压力没有那么大。我在公司里,竞争特别激烈,如果发起慈悲心,就没有立足之地了,甚至连饭碗都没了。”我自己学得不好,不知该如何回答他,请您开示。

**答:**对于大乘慈悲观,别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现象。因为这是非常深奥的一种境界,有些人以前从来没听说过,所以,不能接受也情有可原。

但这种思想,对人类社会十分有利,因此,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,也应全力以赴地给别人宣讲。有些人就算一开始接受不了,但慢慢地,也会从误解到了解、从了解到通达,最后,倘若他从中受益匪浅,就愿意把这种精神传递给相关的人。

真理,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,不一定人人都能明白。但只要我们以一种对社会负责、对人类负责的善心,将此传授给有缘的人,久而久之,他们应该会接受的。

**问:**我还有个想不明白的地方: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?

**答:**真正的慈悲心,不分国界、不分民族、不分地域、不分信仰。只要众生受苦受难,我们有能力的话,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心,去救济他们、帮助他们。

当然,慈悲心的范围,还要包括动物在内。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?就是对动物的慈悲。昨天我上飞机时,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作人员,在搬行李箱时,见到有几箱兔子,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,看见兔子的惊慌失措,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。当时我特别不忍心,但也没有办法,只好在飞机里默默念观音心咒。其实动物也是生命,从这小小的行为中,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。

所以,我们的慈悲心,一定要像阳光一样,遍及动物和其他人的身上。阳光的普照,不分什么国家、什么种族,同样,我们对所有的众生,也务必要一视同仁。

**(十二)问:**我十几年来深受精神障碍的困扰,我有一种强迫症,或者叫恐惧症,是从小就与生俱来的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药的,根本没有自信,不可能得到救赎。虽然现在学佛后好了很多,但在全国,像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,医学却没办法治疗。请问上师,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痛苦?

**答:**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惧症,按照《俱舍论释》的观点,是前世故意乱抛一些小生命,让它产生恐惧心所招致的果报。若能经常念药师七佛的名号 及《药师经》,对遣除这样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帮助。

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,还可以观想:“世间上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受苦者,愿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,我的快乐回向给他们。”如此修持自他相换,也能迅速减轻自己的痛苦,并逐渐获得康复。

**(十三)问:**请问,您有兄弟姐妹吗?

**答:**有。

**问:**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,您会出家吗?

**答:**会。

**问:**为什么呢?因为中国文化强调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如果您是独生子女,那么,您这个抉择算不算不孝呢?

**答:**你问得很好!很多人担心我答不上是吧?呵呵,我遇到过很多,没问题啊。

以前我出家时,家里还有一个弟弟、三个妹妹,但并不是因为有了他们,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。藏地和汉地的文化背景有些不同,一般在我们藏地,家里出一个出家人,是无比光荣的事情。即使父母没有人养,他们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,过安详的生活,而不会有任何怨言。

其实,刚才在演讲中我也提过,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,真正的大孝,不一定是给父母房子、财物,而是应该对他们的生生世世负责。表面上看来,出家后似乎无法对父母尽孝、承欢膝下,但实际上,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,对父母绝对是有利的。

在我们佛学院,有些汉族人出家,刚开始时父母也很不理解。但到了后来,这些父母接触了佛教后,慢慢开始学习,甚至自己也出家了。

所以,我的回答很简单:无论我是独生子,还是有其他兄弟姊妹,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给众生带来什么,所以都会选择这一条路。而这种选择,可以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。

**问:**通过媒体,我们常看到一些僧人开宝马,手里拿 iPhone 、诺基亚。虽然这也是很正常的,但我想问,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?

**答:**这种现象,可能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:一方面,佛教徒不一定全部是好的,里面也有一些“腐败分子”。像有些出家人,把信众做功德、做慈善的钱,自己偷偷拿去享用,该做的功德却没有做,这种因果报应非常可怕。

还有一种情况是,对于有些上师,为了方便弘法利生,施主供养他一辆车,或者其他财富。按照施主的意愿和要求,这个东西必须他用,这样也是可以的。佛教的《毗奈耶经》中讲过,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,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,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,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金钱,也是允许的;所吃的东西具足百味,也是可以的,这些都不算违背戒律。

现在是21世纪,出家人不一定都要穿破烂的僧衣,个别人有能力的话,也可以享用自己的福报。但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,那么“好花不常开,好景不常在”,迟早会受到今生或来世的各种报应。

所以,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而需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。

**(十四)问:**我是刚学佛不久的一个佛子,接触佛法之后,我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可怜,因为他们年纪很大了,特别害怕死亡,但又没有信仰,每天都在等死的心态中度过。而藏族的老人非常有信仰,每个人都很快乐。请问,汉地老人应该怎样学佛,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?

**答:**你说得很对!其实,我经常也有这种感觉,在我们藏地,很多老人从小就念佛,死时也念佛,所以大多数对死亡并不害怕,只是把它当成换一件衣服而已。而汉地的很多老人,由于没有信仰,到了临终时,特别恐惧、无依无怙,许多现象看起来非常可怜。

在座年轻活泼的学生们,其实在不久的将来,也会面临这样的痛苦。那个时候,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把握?假如大家在年轻时、在有精力思考时,懂得了生老病死的真相,到了那时,内心就会有一分坦然。

当然,你们因为环境的影响,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概念,一下子转过来也比较困难。但即便你不信佛教,也可以思考一下佛教所讲的道理。假如它确实言之有理,那你为什么不接受呢?不接受的原因,是教育导致的,还是因为它不是真理?……若能这样多方面观察,并逐渐深入了解佛教,那么在以后面对死亡时,就不会特别无助了。

否则,一旦等你们老了,才让我讲一个道理,让你马上就不怕死,这有一定的困难。所以,希望大家对死亡还是要尽早准备。

**(十五)问:**我是中南大学西南分院的职工,请上师慈悲摄受。我看到一个不学佛的人对佛法萌生了兴趣,就给他推荐您大学演讲的书来看,这对他很有启发。请问,您经常不辞辛劳地去许多大学演讲,这是源于什么初衷呢?

**答:**不管是佛教徒、非佛教徒,许多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,就是希望全人类得到快乐。今天我来到这里,虽不敢说自己内心一尘不染,但也是因为看到现在许多年轻人思想很空虚,自己虽说做不了什么事情,但作为一个出家人、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还是想尽心尽力为大家指一些方向,希望每个人能找到真正的人生之路。出于这种发心,我经常去往不同的大学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跟大家交流一些真理。

在交流的过程中,我既没有站在佛教徒的立场,也没有站在非佛教徒的立场,而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,跟你们一起探讨真理、寻求真理。

在座的每一位学子,可以说人生才刚刚开始,如果开始的路就走错了,那么,今生也会苦,来世也会苦;如果一开始就找对了方向,那即使以后没有得到很多的财富、很高的待遇,至少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对得起老师和父母,对得起整个社会。

我们今天的聚会,看似是一个偶然,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的因缘。对于有些人,我们以后可能还会见面;而有些人,今后就再也见不到了。不管怎么样,这些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希望你们以后能想得起来: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,为此一定要早做准备;人需要大慈大悲心,有了它,无论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,都会非常有意义,它给自己带来的价值,远远超过金钱、超过一切。对此,大家一定要再三思维!

主持人结语:

非常感恩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开示和慈悲解答!

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,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。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,向堪布仁波切致以诚挚的感恩!

接下来,有请树达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会副主席致答谢词——

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,敬爱的老师们、同学们:

大家下午好!我是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学生会副主席,非常感谢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精彩开示。堪布的演讲和对大家问题的解答,给了我们很多收获和启示,让我们认识到佛教的慈悲观是多么美好,多么珍贵。

的确,如果整个社会缺失了慈悲理念,人与人之间的关爱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,将不复存在;如果我们心灵失去了慈悲,内心就会变成干涸的沙漠,不但迷失了人生的方向,甚至会连最基本的幸福和快乐都不能获取。

当代大学生,不缺乏才华,不缺少智慧,最缺少的是高尚的道德教育。可以这么说,我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大潮的冲击之下,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于个人主义的功利化,社会责任感日益淡薄,自我意识愈发突显,道德认知与日常行为脱节,越来越多人求职和学习的目的,是奔着追求金钱和地位而去的。

这一切问题,在大乘佛教里,原来有着最圆满的解答钥匙。堪布仁波切为我们解释了何为大慈大悲,以及对人的慈悲、对动物的慈悲。他为我们点燃了慈悲的烛光,给我们浇灌了慈悲的甘露。这一刻,我们内心充满了佛法的滋润,也让我们产生了深刻的思考。

相信堪布今天的演讲,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开始。佛法如此博大精深,值得我们深入探索。树立慈悲观和学习慈悲,并非一蹴而就的,而是在我们的心中、在行动中,一点一滴地去努力、去探索,唯有如此,人的心灵幸福、整个社会的平安和谐,才能够得以实现。

再次感谢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开示!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下午,值得我们深深铭记,它将开启我们今后的佛法探索之旅、心灵慈悲之旅。

愿以此功德,庄严慈悲观,
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

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让我们一起祈祷、共同祈愿,愿这些智者长久住世、广传佛法。热烈的背后,必定是一次沉淀,让我们跟着智者的脚步,向心灵解脱的彼岸前进!
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