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scription |
---|
索达吉堪布 讲 |
首先说几件事情。
在座的各位都明白,听这堂课或者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闻思修行,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,把以前没有学过的经论尽量地学习,以前学过的经论不断地串习、修习。这样做非常有意义,否则可能有些人在闻思上面是很薄弱的。
不管是五部大论还是显密教法,我们可以通过在真正的善知识,堪布、堪姆和法师面前听闻。对以前讲过的这些法,通过看音频、视频和讲记的方式来学习,完成自己所需要的、所求的这些法。
大家不要因为有一些小的困难、痛苦或者因为人际关系的原因,就放弃自己的学习,否则就太可惜了。一般来讲,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非常困难,尤其是听闻佛法和学习佛法的机会,不知道今生当中还有多少。
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,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,应该要做无限的、有意义的功德,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件事情。
在喇荣的每个人,都应该有一种利他心,一种帮助别人的心。这个心有方方面面,通过发心以及自己平时的行为也可以体现。
从比较简单的方面来讲,现在整个喇荣的环境美化和卫生,比以前有所改变,不管是客人还是其他人来了以后,总的感觉还是可以的,但在有些方面还不够。
前面我也提过个人卫生,今天讲讲与个人卫生相关的外境的美化。包括你们有机缘的话,种几朵花、栽几棵树,对自己的院子周围也好、房屋也好,这些方面的美化,每个人都负有责任。
如果你住在一个小木屋中,你可以拍一张照片,观察一下。从外面看起来,你的木屋是什么样的,假如到处都是乱乱的,那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
如果你是一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、负责人员的话,你也要去转一转,看看哪些地方垃圾需要清理,或者是否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门前、窗户边和周围,这样也是不美观的。
在某种意义上,很多人认为喇荣是清净的刹土,但有些时候我们个人的行为不当,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。这里的喇嘛和觉姆大多数从小就生长在高原、草原上,环境非常辽阔,缺乏大城市的意识。但是现在随着不同的因缘,我们来到了喇荣,也算是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城镇,随着我们的环境的改变,个人的行为也一定要有所改变。
如果你在草原上扔一个垃圾,被风吹到虚空当中了,没有什么影响,但在这里是不同的。现在喇嘛和觉姆们比以前有所改变,很多人有了环境保护、环境美化的意识,周围也种了一些花草,反而是个别的道友非常随意。可能认为我穿着也很随意,我周围的环境,不管是倒垃圾还是倒污水也随意,或者把整个玻璃窗户用布、瓶子包围起来,经旗直接插在窗户上,这样也不是很美观。从现在开始,希望不仅是道友们个人,还有相关的管家和法师们,也应该出来看看,不能只在课堂上说一下就认为可以了。这个环境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,不是一个人的事情。
像我个人,还是喜欢自己的小环境。虽然我身边有些人对养花非常不专业,但是我们经堂里面的这些树还是比较好看。但也不能太多了,太多的花和树放在一起,像森林或者尸陀林一样,也不是很好看。
这和个人的审美有一定关系。比如从一个人屋子的外观、院子上面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,从一个人的穿着也可以看出他是不是大大咧咧的性格。如果他的衣服特别不整齐,夏天还穿着一双棉鞋,再戴着一个羔儿皮帽,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:“这么热的时候还这样穿着,应该是个‘大成就者’。”
这几年当中,无论是改善这里的厕所、水电还是公路,很多方面我都有长期的小付出。这些付出虽然不敢说特别大,但不是今天开个会就特别热情,明天遇到一些事意乐就全部消失了。无论是做翻译、讲课,还是发心等这些工作,我都是持之以恒,不断地、慢慢地做。如果对自己作一个评价的话,我算是发心方面比较细水长流的人。
所以几十年来,我一直把喇荣看作是比自己的家还重要的一个环境。在座的每一个人也应该有责任感,有些人比较有能力,不仅维护好了个人周围的环境,还在整个部门等很多方面创造了特别好的因缘。因此我也特别感谢在发心方面坚强、认真、又有利他心的这些人,你们特别好!还有些人不要说为僧众发心,连个人的卫生都搞不好,这样的话,想到清净刹土可能是不行的。即使以后到了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的比丘眷属或者阿弥陀佛也不一定愿意接收。
今天我在这里说了之后,如果有一点意义、有可取的地方,希望相关人员在实际行动中予以执行。什么都不执行的话,堪布天天在课堂上哇哇哇地说,没有什么意义。
从1980年法王如意宝建立喇荣佛教道场到现在,已经有四十年了。这些年以来,喇荣一直有独具特色的、清净道场的纪律,尤其在男女纪律等很多方面,希望相关的管家应该重视。
比如,现在除个别非常重要的技术人员、特殊工程人员有堪布、堪姆或者管家的开许以外,一般男众不能随意去女众区域,女众也不能随意去男众区域。这一点希望在家人、出家人都应该遵守、尊重。
俗话说入乡随俗,我们道场也有道场的规矩。你没有理由觉得“我为什么不能去女众区?”“我是人,需要平等!”还有些女众说“我为什么不能见活佛,不能见堪布?”“我要去男众区域”,也不能这样。因为这些纪律都是有上师如意宝的传承,一直延续到现在,希望大家尊重,这也能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。
尤其是在达玛巴拉和觉姆的莲洲图书馆,常住的男众在那边吃饭、住宿都是不允许的。去年开业时,念珠图书馆对男众开放了一两天,之后除了极个别发心的技术工作人员必须过去,有特殊开许以外,其他常住人员,包括上师,或者是在雅间、包间里面请客等都是不允许的,非常住人员也不能在那边接待。这方面希望女众发心人员、管家、堪布们都应该执行,管家要注意观察。
喇荣饭店这边是分开接待的,男众、女众各一天。接待女众的那天,除了学院和喇荣寺的特殊的开许以外,就连包间里,也不允许接待男众,尤其是男众出家人。包括去周围转坛城、去商店买东西都一样。
管家、堪布和堪姆们应该给大家讲一下,让大家懂得这些规则。不懂的人也应该像《入行论》里面讲的那样先询问,询问以后,只要待在喇荣,无论是一天、一个月还是一年,都应该遵守当地的规则。
入乡随俗是很重要的,希望大家不要随意放弃这些规则。
明天还有一堂课,《苦乐道用》就讲完了。讲完了以后我们会休息十天左右,然后可能会讲一些短的经文,如汉文中的《父母恩难报经》和《赞僧功德经》,这些都是我在今年疫情期间翻译的。其他的安排,以后看情况再决定。
下面我先念《事师五十颂》后半部分的传承。
(上师念《事师五十颂》后半部分传承)
《事师五十颂》是马鸣菩萨所造,只有五十个颂词,作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学习。今天我给大家传了传承,但光得到一个传承是不够的,每一个偈颂的具体内容,还应该在堪布、堪姆面前好好地学习。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依止善知识的方法,这样的话,即便学了很多法,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。
我翻译的《如意宝藏论》中,专门有一品讲依止善知识,给部分人发过,堪布堪姆们也做过辅导。现在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,但以前的上师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,这个法在《心性休息大车疏》里有,《前行》里也有,但在《事师五十颂》中,有非常关键的一些教言。
宗喀巴大师的注疏我也翻译过,但今天传的只是颂词的讲解。你们要好好想一想,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,具体是怎么做的,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(上师念《苦乐道用》传承)
苦乐道用分为初义、论义和末义。其中论义分为痛苦道用法和快乐道用法两部分。第一部分痛苦道用法又分为依世俗而道用和依胜义而道用。这部分前面已经讲完了。
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快乐道用法。快乐道用法也分为依世俗而道用和依胜义而道用两方面。
苦转为道用的学修过程中,很多人可能有感受,觉得有收获。如果没有忘记这些窍诀,一直坚持修行,将来遇到痛苦不但不会害怕,甚至非常欢喜。如果有把握的话,我们要祈祷三宝、祈祷鬼神:“你们有本事给我降临痛苦、降临恶缘、降临违缘吧!”
一般来讲,传这些甚深的法时,我们也容易感受痛苦,如果你产生极大的痛苦,说明是诸佛菩萨在加持你,是特意赐给你的一种悉地。这时应该感到高兴,“我现在修法真的有意义了!三宝加持!最近我心里特别痛苦!”当然,修行依靠自己,希望大家真正把这些法融入于心。如果法能融入心的话,短短的一个窍诀,也许使你这一生中真正变成修行人。
可惜的是,这次听法的人不太多。一方面不像前几年那样,那么多人有闻法机会;另一方面,人虽然少一点,只要得到这种法,甚至以后有机会看到音频、讲解,也能使很多人真正将痛苦转为道用,在修行途中不容易退转。这样的话,我们学法确实很有意义。
学法不一定要时间很长,也不一定要有特别高大的言辞。看起来“苦乐道用”只有四个字,但如果你特别精进,在短短的这几堂课当中,也会通达它真正的意义。如果你没有精进、没有深入修习,即使过了很多年,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改变。
《法句经》中有一句话,我觉得很有意思:“人寿百岁,怠惰不勤,不如一日,策励身心。”如果人寿一百岁,但却懈怠不精进的话,其实没有什么意义。
如果人不精进,即使在上师身边待了二三十年,也不一定有意义,可能还会生邪见。前几年有个依止了上师的人,已经在上师面前待了三十三年,最后不仅生邪见,而且诽谤上师,自他都毁了。这种人今生来世都没有什么意义。
如果特别精进,依靠这样短短的教言实际修持,哪怕只有一天时间,也非常有利于自己的身心。认真地学习的话,他的收获是毫不穷尽的。
前辈大德们求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。像前面说的恰罗扎瓦,他去印度只有几年的时间,就得到了法要,回来后真正能弘法利生。法显大师去印度待的时间也不是很长,我们有些人学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法显大师去印度求法的时间。法王如意宝也是一样的,传记中记载,他在石渠求法的时间只有六年。
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求法,虽然会有种种违缘和苦难,但是只要你越过这些苦难,深入地让法融入心,以后肯定能有弘法利生的机会。尤其是你们这些年轻人,好好地让自己的心与法融入一体,将来应该有更多的机会。
世俗中,时代和社会变来变去,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。包括夏天的天气也是这样,现在藏地一会儿太阳特别大,让人非常开心,一会儿雷雨交加,再过一会儿又是万里无云了。这个时代中的人生也是这样,有时候觉得什么机会也没有,连自己都不知道以后变成什么样,但有时候各种机缘也会出现。
我们内心中真正有了一些境界,包括非常简单的苦乐转为道用,一定会把这些道理分享给别人。假如你自己都没有什么兴趣,那不一定会给别人分享,即便分享,自己都没有修、没有去探索,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意义。
这次听法的,只有这几个蒙面人[17],这些蒙面人只要把鼻子盖住,都认不出来。人的鼻子是非常重要的,一般消毒一定要把鼻子盖住,但有些道友戴口罩的时候,却把鼻孔露出来,这样的话,戴口罩和不戴口罩没有什么差别。
{% hint style="info" %} 17因为防疫需要,大家都带着口罩。 {% endhint %}
虽然这次传法的范围不广,但如果确实对这个法有感觉,我相信再过十年,二十年或更多年,这里的很多人,会把这样的精神传到世界的各个地方,一定会有这样的机遇。
即使给一个人一百万,他也不一定会快乐,一百万用来买车,也买不到最好的宝马奔驰,更不要说劳斯莱斯了。而真正让一个人了解苦乐转为道用法的话,虽然这个法很简短,但对现在的世间人来说,其价值可能会超过得到多少金钱。在一生当中,这种智慧会一直伴随着他,最后他也会在非常快乐中离开人世。
且不说五部大论、续部等大法,即使这么小的法,如果让别人得到,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财富,这种财富非常有意义。因此大家在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。
以前我们在上师面前学任何法都特别认真,那个时候条件还是很苦的,与现在比起来真的都是苦行。现在如果停一会电,很多人会说:“啊,好痛苦啊!”那时候不要说没有电,连烧木柴,都要到喇荣周围的山上去拣,有时候树丫特别湿,怎么点也点不着。
那时我住在一个特别破的土坯房里,什么也没有。用四个木板架在一起,蒙上塑料,透出一点白光,这个就是窗户。有一次我父亲的哥哥,也就是我叔叔来了,晚上住在我那里。他跟我父亲不同,我父亲是很正面的人物,叔叔非常反面,特别反对我出家。
当时叔叔有些饿,想吃点东西,但我烧火时,怎么也点不着。他看着就特别不高兴地说:“你本来可以直接享用老师的工资,跑到这里来有意义吗?”他特别不满,说这是你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,然后给我举了几个例子,比如我的同学、这个熟人、那个朋友,他们一个月多少钱,你看你现在......
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很苦,但学得确实很深。因为觉得世间法方面什么都没有成功,全部都放下了,亲朋好友也特别反对,那在出世间法方面一定要更加努力,不然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。
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,对自己应该有一种策励,要鼓励自己一定要学到法。以前汉地去印度的高僧大德们,那种勇敢的精神很值得后人敬佩。入藏大德法尊、能海、大勇等,他们有些很出名,有些并没有名气,但回去以后,在自己周围弘法都很成功。
不管怎么样,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深入、踏实,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散乱没有学到法,是不合理的。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为了享用快乐,而是为了得到佛法,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。吃的、住的、睡的这些,只要能维持生存就可以。现在有的人,在吃住方面特别在意,与金刚道友却争吵不休,各种不满,真正有意义的法从来不去探究,确实有点可惜啊!
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,自己转都转不回来,就像开车迷路了,开了很长时间以后再返回来。下面讲快乐道用法第一个科判,依靠世俗而使快乐转为道用。
二、快乐道用也分为依世俗而道用与依胜义而道用。
快乐也需要转为道用。有些人想,痛苦可以转为道用,快乐怎么也转为道用?越快乐不是越好吗?有什么可转为道用的?快乐最好不要转为道用,让我快乐吧!但实际上,快乐也需要转为道用。
(一)依世俗而使快乐道用:当遇到快乐与快乐对境外缘时,如果随着它转,那么就会增长骄傲自满、懈怠等而障碍修道。
当我们拥有名声、财富和健康的时候,内心当中特别的快乐;或者当我们遇到了一些快乐的对境,比如到外面去耍坝子的时候,蓝天白云,吃得也好,穿得也好,自己的感觉更是非常好,觉得自己长得也非常不错,应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。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气氛当中,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转为道用,有什么样的过失呢?
如果没有转为道用,反而随着快乐转,不断地快乐,这样很容易迷失。痛苦的时候,自己会鼓励自己“我一定要坚强”,但快乐的时候,自己特别地放纵,容易堕落,容易增长傲慢、自满、懈怠等,以至于成为修道的障碍。
这的确很重要,虽然很多人觉得没事,只要快乐就不要紧,但确实快乐的时候,我们往往特别傲慢,特别觉得自己了不起。
西方有一本著名的书叫《路西法效应》,作者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菲利普·津巴多,这本书可以说是快乐转为道用方面的世间案例。
当时,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为了进行研究和试验,募集了24个学生,每个人每天给15元钱,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试验。这24人被随机分成两个组:一组12个人扮演“囚犯”,一组12个人扮演“狱警”。
刚开始可能因为都是学生,大家并没有进入角色。但一周之后,每个人真正变成所扮演的身份,“狱警”把“囚犯”打得惨不忍睹,特别暴躁;而那些“囚犯”变得特别自卑,伤心脆弱。最终,实验无法维持两周,就中止了。
这说明什么呢?人本身虽然不是那么伟大,但当他有了钱、有了名声、有了地位的时候,真的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。
这个道理我也有一些感觉。比如选发心人员,这个人是领导,那个人被领导,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,但到一定的时候,这个人会觉得,“哇,我是领导啊!”真的就像刚才有些人当囚犯,有些人当狱警那样。
以前在学佛的小组中,一个人是组长,刚开始好像还可以,过了一段时间真正有了地位的时候,对以前的亲朋好友都不理不睬,他自己的姿态就好像是真正的国家领导那样,很容易就完全改变了。
一般人如果有了名声、财富或者比较好的庄严身相,旁边又有一些智慧不高的人,不断地吹捧他、不断地给他点赞,他自己也得意洋洋,这个时候很容易滋生傲慢,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将快乐转为道用。如果能把快乐转为道用,就会觉得“哦,我现在做这个领导没有什么了不起的,我上面还有那么多的领导。”
有些领导也是这样的,比如当了副科长,科长没来之前,副科长是很厉害的;当科长来了以后,副科长讲话就比较谦虚。所以大家有时间应该看看《路西法效应》,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社会的现象和影子。
修行过程中快乐确实容易使人堕落,或者容易成为修道的障碍。《大智度论》中也讲:“若人骄心自高,则法水不入。”我们常讲傲慢的山上不可能留住功德的水,如果人特别骄傲自满,法水也不可能融入这个人相续当中。所以,如果快乐不会转为道用,表面上看这个人很成功,但实际上已经在堕落。
麦彭仁波切也讲过,轮回当中的一切,实际上如梦如幻,富也不要傲慢,衰败也不要心生怯懦。当我们富贵的时候不要傲慢,这些世间的妙欲有什么了不起?应该这样想,“我虽然有点名声,有点钱财,那算什么呢?我比世界首富的钱少多了。”“我虽然个子高一点,但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。”“我虽然最近好一点,但是在轮回当中,今天很好,明天不一定是很好的。”
尤其是也有些傲慢的人,下辈子或者下半生堕落得很厉害。佛经中记载,以前有一位扫地的老比丘,在五百个出家人当中,这个老比丘是最可怜的,他特别笨,念多少遍偈颂,也背不会一个,大家都轻贱他,看不起他。
有一次国王供僧,佛陀知道度化老比丘的时间已经到了,就显现成一个书生。当时老比丘觉得:“这么多人轻贱我,我应该自杀。”他跑到树边正准备上吊,书生就呵斥他:“自杀有什么用呢?你应该好好地忏悔。以前在迦叶佛的时候,你是一个三藏比丘,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,是因为你当时轻慢了很多人。”
于是老比丘开始忏悔。书生就示现了佛的身相,为他传授佛法,他得到了真谛。然后,佛让老比丘到王宫去当首座,他说:“我不敢,这五百个比丘肯定看不惯我。”佛陀说:“没事,你给他们讲法。”
五百个比丘到王宫里应供时,老比丘也跑到上面去坐,很多人又开始不满,但是因为国王在那里,比丘们都不敢轻慢他。后来老比丘传了法,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果位,所以传得特别好,比丘们都没有想到。老比丘的弟子里面,很多都获得了成就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在迦叶佛时,这个老比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三藏大师,因为当时轻贱很多人的原因,即生中他变得很低贱;因为当时传了很多法的原因,即生中他也有成就了的弟子,这五百个比丘,也是他以前的弟子。
即生中,如果自己稍微有一点功德、财富,也不要特别的开心。其实,轮回当中的很多痛苦,也没有什么可靠的,痛苦后面还是会有快乐的,快乐的时候,也不要特别傲慢。你今天快乐,明天可能身体不好、名声败坏、财富也消失无踪,变得很快。
就像我们这里的天气,万里无云的时候,你不能觉得“啊,特别开心,今天天气特别好”,实际上一会儿就有可能下暴雨、下冰雹。下暴雨的时候,你也不要着急“啊,好冷啊!现在什么办法都没有!”但说不定一会儿天就晴了。
生活是这样,人生也是这样,所以快乐和痛苦我们都不要特别在意。
帕单巴尊者曾说:“人们往往很能应付痛苦,而很难应付得了快乐。”其实不随快乐所转是很困难的一件事。
帕单巴的教言很好,如果很努力,遇到痛苦时也许可以对付。我们有些道友遇到痛苦的时候更加淡定,特别坚强。真是这样的,遇到痛苦时可以看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。
有些人平时我们对他的期望不是很大,但遇到事情时,他马上挺身而出,智慧和能力涌现出来,也能帮助别人。还有些人面对痛苦虽然很坚强,遇到快乐时就沉不住气了。他觉得自己现在一切都很好,但由于欲妙对凡夫人的吸引或者诱惑特别强,快乐的时候很容易迷失方向。
有些法师一开始特别苦行,一旦有了名声、有了财富、有了别人对他的恭敬供养等各方面的欲妙时,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。以前我传过法的有些法师,当时在修行过程中很愿意苦行,后来带着几个弟子随侍左右,装得像一个大活佛一样。见面以后,拖着音调说:“哦,对,我来了,我在那边弘法利生还行,政府对我的支持也不错。”跟以往完全不同。
但这样真正能不能弘法也不好说,因为他心里有傲慢,觉得自己特别成功。然后说:“这是我的大弟子,那是我的一个大施主,我们经常和科学家对话。”其实他自己一点也不懂科学(众笑)。这种人,不知道到底是能应付困难,还是能应付痛苦。
在文革期间,有些高僧大德完全能面对痛苦。后来政策开放后,宗教自由了,得到了很多人的供养,他就还俗了,下场也是比较可悲的。在藏地也有这样的案例。
有些人遇到痛苦的时候,不能对付,不能转为道用;有些人遇到痛苦还可以,遇到快乐却不行,很快就堕落了。这种现象是有的,不随快乐而转确实是很不容易的。
所以,通过多种途径来观那些快乐是无常与痛苦的真相,生起大厌离心,力求消除放逸的心,
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很重要,就像《中观宝鬘论》中说,所谓的快乐实际上是痛苦的一种伪装,是分别念的一种假相。《中观四百论》中说,快乐实际上是痛苦的,为什么呢?因为快乐是变化的,当它失毁的时候,人们都觉得痛苦。
痛苦有很多方面,而快乐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。因为世间的这些快乐,在世俗当中如幻如梦,在胜义当中毫无所得。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,发现自己的快乐没有什么可靠。
《佛本行经》中讲:“天上人间乐,视皆为不实,观世如愚戏,有形皆空无。”天上人间的快乐,实际不是实有的。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所有的快乐就像愚者的游戏一样,用智慧来观察时,全部都是空性的、无有的,连它的名称也很难成立。
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思维来观察这种道理,明白世间人的快乐确实没有什么可信赖的。这样的话,在特别快乐的时候,你也会觉得这种快乐不值得自己执著,应该认识它的真相。甚至整个世间的有漏快乐,也没有什么特别可执著的。
《出曜经》里讲: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”我们的这种快乐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执著的,一天一天过去,我们的生命也一天一天减少,就像池子里的一群鱼,池水慢慢干涸,这群鱼有什么值得快乐的?如果生命有三万天,我们在人世中过了一天,寿命就减少一天,我有什么可傲慢的?
关在屠宰场的那些牛,虽然感觉很快乐,但是有智慧的人一看:你今天这么快乐,很快就会性命难保。池里的这些鱼,泉水的源头已经断了,虽然它们游来游去觉得很快乐,但实际也没有什么可快乐。
我们如果懂得了世间有漏的真相,就不会特别傲慢、也不会把快乐当作实有的事情。这样一来,我们对轮回会产生厌离心,好好地修行,不再放荡、散乱,不再做一些特别无意义的事情。
并且也这般沉思:虽然世间的所有快乐幸福益处微小,是与许多过患相联的,但是一些快乐也有功德。
世间当中的快乐和幸福,看起来是可爱的,特别有意义的,但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不一定大,也许痛苦还好一点。实际上,财富、金钱带来的快乐带有很多过患,感情带来的快乐也有很多过患,地位或者世间任何一个欲妙所带来的快乐的背后,都与许多痛苦、过患连在一起。
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把所有的快乐抹杀,全部抛之脑后,有的快乐也有功德。佛教是不堕两边的,不是完全说人只有痛苦。有的人写了《苦才是人生》,这种说法是不对的(众笑),应该还有一些快乐,这才是中道的观点。(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?)
为什么这么说呢?
佛陀说过,因痛苦而失去自由的人极难修行菩提,拥有快乐者极易修行菩提。
比如监狱中的犯人、或者疾病缠身的人、或者生活难以为继的人、或者五根不全的残疾人,凡是失去很多自由的那些人,修行确实很难。因为连基本的自由、资具和生活都不具足的话,想修行特别难。
有些人很想修行,但因为家庭的原因、工作的原因,因为自身的很多障碍,想法无法实现。也有些人其他方面样样具足,但自己的信心不足,这也是一种没有自由——心不堪能。佛陀说,这种人修行很难。
财富方面也是一样。有些修行人,住的房子也没有,吃穿用度也没有,很多条件都不具备,虽然他很努力,但最后也挺不下去,只能感叹:“因为前世造的业,我太穷了、太苦了,这辈子是没办法了。”
还有一些人,一点自由也没有,被别人完全控制住了,想去一个道场修行,连一个礼拜的假都请不到。这种人也是无自由的,这些人都很难修成菩提。
反过来说,有一定空间、有一定自由的人,吃穿充裕,心态也很好、长得也不错、人际关系也很好、什么都已经具足的特别快乐的人,他修菩提是很容易的。
我能这般快乐地修行正法,实在是太有福报了。此时要尽可能用这种快乐来得到正法,而且由修行中也能生起持续不断的快乐,
有的人有一些积蓄,信心也比较不错,对谁都不容易产生邪见,自己觉得特别满意。不管是听课,还是这么多年学习佛法,家里都特别支持,亲朋好友对自己也很好。我现在什么都具足,大圆满的大彻大悟的话,还要一两天的时间(众笑)。自己认为不管是三宝的加持、还是前世行善的结果,人生非常有意义。这样确实会有方便,所以他觉得自己实在太有福报了。
因为自己前世的福报,今生当中有修行的机会。可是很多世间人虽然有财富、有条件、有各方面的因缘,却不会把这种快乐用在正法上,不会用在有意义的弘法利生上面。反而可能会用在造业、散乱以及世间各种无意义的事情上。这样的人虽然有一些快乐,但不会形成良性循环,不会把快乐做更好的投资,这些来之不易的快乐反而成了痛苦之因。
我们不应该这样,应该通过这种快乐获得正法,并在修行中生起持续不断的快乐。因为自己前世的福报,已经获得了快乐,此后在快乐当中不要散乱、不要虚度,应该更好地去修行。否则整天处于如前所说的,不自由、受约束的状态中,你的苦行也可能连世间的智慧都得不到。
《佛所行赞》中说:“疲身修苦行,其心犹驰乱,尚不生世智,况能超诸根。”如果一直苦行、没有自由、非常受折磨的话,身心都会被扰乱,连世间的智慧都不能生起,更何况出世间的功德?
所以我们拥有这般自由、这般快乐的时候,一定要得到法。先从世间的知识开始,然后获得智慧、正念等等出世间的诸根。
要以这种方式使正法与快乐二者相辅相成。
依靠快乐获得正法,因为修正法将来又获得快乐,二者互为因果,相辅相成。如《诸法集要经》中所讲:“若乐修诸善,得最上快乐。”如果我们乐于修一切善的话,得最上的快乐。
很多人至少有听法、学法的机会,真的很难得。我一生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,但总认为能闻思修行是最大的福报。我们依靠闻思修行的因缘,将来一定会获得快乐。这时以前面等流果的因缘,将来又拥有行持善法的机会,持续不断地获得快乐。如果先造恶业,会一直辗转在轮回中受苦,没有什么意义。
所以我们拥有快乐的时候不要太执著,这种快乐一定要用在佛法方面。在座的各位随着大的因缘和业力支配,很难说今后的人生下场是什么样的,但总的来讲,哪怕有一年闻法的机会、哪怕有十个月闻思修行的机会,都应该觉得:在我的生命当中,这是最有意义的一段、最精彩的一段。
拥有的时候,很多人无知无觉。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,自己根本没有感觉,一旦父母离开,才发觉父母在的那个时候我是很幸福的。同样,我们拥有法乐的时候,自己可能都不知道,一旦闻思修行的机会不再,才会觉得以前闻思修行的时候,真是很快乐的!
确实会这样,所以拥有佛法快乐的时候,值得大家珍惜,当下就应该认识到,这一点很重要。
否则就像木器中烧水一样,开始的一切最终就荡然无存。
我们有快乐、有闻法的机会,是前世的因缘。但如果没有珍惜,没有把自己的快乐与正法相辅相成,没有不断地行持善法,这个善根很快就会用完,后面再也没有了。就像充电,昨天充的电正在使用,今天再不充全部都会用完。
可能刚开始时你有快乐,但因为你造了恶业、发了恶愿、行为各种不如法的原因,最后就像用木器烧水,木器烧完以后,水肯定就洒了,最后它的能依所依全部都没有了。如果我没有将快乐转为道用,没有依靠快乐来行持善法,到最后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,不再像最初一样。
有些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精进努力,行持善法各方面样样具足,后来依靠其他的外缘,比如恶友、恶环境、恶习气,什么都没有了,下场很悲惨。我们很不愿意这样,虽然开始修得不是很好,但修行当中不退失,以这种状态度过一生,我觉得是有意义的。
所以,一定要与正法相应,而这一点与自己平时的祈祷和行为有关系。
所以得到什么快乐都需要与修行正法相结合而取受它的实义,这就是《宝鬘论》的意趣。
比如我去耍坝子,非常快乐。这个时候心里要想到:“我今天的快乐,很多三界众生也需要得到,我要回向给他们,一定要让他们也能得到。”这个修法虽然简单,但也可以把快乐与修行正法结合。
再比如我今天得到一个好吃的东西,如果可以,也分享给别人:“这个很好吃,你要不要吃一下?”“这个臭豆腐我特别喜欢吃(众笑),你要不要也尝一尝?”在快乐的时候,不仅是自己享用,还要想到众生。如果有点舍不得,有些道友会说:“这个我舍不得给你,但我还是观想给你,你观想观想就可以了。”(众笑)这样的话,快乐真的可以和修行正法相结合。
前辈大德说快乐不能浪费,痛苦也不能浪费。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快乐时,想到“虽然快乐,但这是无常的。”“这个快乐是上师三宝赐予我的,希望很多众生也能得到。”这样的话,这个快乐就有用了,不会浪费。
痛苦的时候也不能浪费。我现在特别痛苦,于是怨天尤人,这样的话痛苦就浪费了。在痛苦的时候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思维:“这个也许对我的人生很好的,”“也许它背后有病魔,感恩这些病魔,我今天很痛苦。”“其实轮回当中有很多的众生也是这样痛苦,愿他们早日获得快乐!”
比如别人给我打针,刚开始我有点害怕:“哎呀,今天我要接受众生的这种痛苦!”打针的痛苦我就用上了,没有浪费。
前辈大德在生活当中,不论感受痛苦,还是感受快乐,都能用上。世间人痛苦的时候就“哇哇”地哭,快乐的时候也是“哇哇”地叫,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深的修行。而修行人应该不同,当他遇到快乐的时候:“哦,世间的快乐都是如梦如幻的,今天我很快乐,但实际上呢?”
耍坝子时,我在草地上漫步,经常看到牦牛尸骨。仔细一想,这个牦牛也曾经在这个草原上这样走过,到一定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也会像它这样。有时真的产生深深的厌离心和死亡无常感。
这种快乐道用,在有些人看来很有问题。本来很快乐怎么看到一个骨头就悲观了?但实际上修行的方式是很多的,快乐的时候也应该和修行正法相结合,痛苦的时候也应该和修行正法相结合,那天我们也讲了七种修法。
《中观宝鬘论》中说:“享财此生乐,布施他世乐。”享用财富今世当中快乐,布施财富他世当中快乐。还说到:“死缘何其多,生缘何其少,彼等亦死缘,是故恒修法。”死缘是很多的,生缘多么少,何况有些生缘也会变成死缘,我们要恒常地修行。所以,现实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修行的善知识。
《中观宝鬘论》中还有很多快乐和痛苦结合修行的教言,这些都是《中观宝鬘论》当中的意趣。
即便快乐,但由于没有认清它,结果也不会成为修行正法的顺缘,仍然希望有一个意外的快乐到来,一直忙碌繁多的琐事而虚度人生,
当我们听法,或者无论做什么都很快乐时,如果没有认清它,快乐就不会变成修行的顺缘。比如你没有生病、非常健康、有一定的钱财,各方面都很快乐,但你没有认识到快乐不能浪费,一定要用在正法上,这时快乐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。
人一切具足了,此时还不满足,“仍然希望有一个意外的快乐到来,一直忙碌繁多的琐事而虚度人生”。如果别人问你什么时候最快乐?你应该回答说:我现在最快乐。为什么呢?因为该有的我都有了,我有健康的身体、我有正常的心态、我有丰富的资具,最近还发了一千五百块钱,然后我还拥有蓝天白云下的自由,什么都有。
如果没有这样想,而是想我现在不快乐,但希望以后很快乐。就像世间大多数人那样,问“你快乐不快乐”,他说:“我现在不快乐,但我正在和某人合作一个项目,按照现在的计划、预算和规划,将来肯定会变得像转轮王一样的,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。”就这样一直患得患失,在一种希望的心态中虚度人生。
所以,别人问你快不快乐时,应该回答我很快乐。你有没有拥有一切?我拥有一切。否则的话,我们的欲望是无有限制的。
以前有一个顶生王,也叫我乳轮王,他拥有三界所有的财富,但仍然不满足,要和帝释天平起平坐,最后落入人间死去。佛经中也有《佛说顶生王因缘经》,《中阿含经》中说:“天雨妙珍宝,欲者无厌足,欲苦无有乐,慧者应当知。”天上降下了珍宝,但是愚者没有满足的时候,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。
每个人的身份不一定相同,福报不一定相同。你拥有的,是你的福份,我如果不是特别富裕,说明我的因缘就是这样。我们应该心里想:“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切。”如果长得不是特别好看,也应该有这样的满足心:“已经有福报了,已经可以了。”
否则的话,世间人一直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,一直觉得不满足,一直在人生中追求、忙碌,最后追到什么很难说,在繁多的琐事当中虚度了人生。
为了对治这一点,要时刻结合修行法要,依止知足的甘露。
我们要对治这样的过患,一定要时时刻刻把修行妙法和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。我们昨天也引用了《佛遗教经》中的教证:“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尤为安乐。”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。
莲池大师曾说:“人生解知足,烦恼一时除。”人生如果了解知足的真义,所有的烦恼一时中都会解除。人还是很需要满足的,“我现在已经可以了!”不管怎么样,自己有一种知足的心。
当然,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,我们不能有满足感,否则无法激发自己的潜力,要不断地追求,不断地向前,有一种奋斗努力的意乐。实际上这是一种膨胀欲望的精神,你再怎么样,都很难满足自己的欲望,所以到一定时候还是要知足。那么,要不要奋斗?奋斗也是可以的,但到一定时候,再奋斗也没有用了,尤其是在金钱方面。
龙猛菩萨也说:“知足无财真富翁。”如果知足的话,即便没有世间的有漏财富,也应该是很快乐、很富裕的,所以知足真的是一种甘露。
昨天讲到所谓的知足不一定是金钱上,在很多方面,包括地位以及世间各种各样有过患的妙欲,都需要有一种满足感。这样的话,心态会自然放松,此时顺缘自然而然纷至沓来。如果没有满足感,越来越追求,结果越来越贫穷,这个道理从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中,也可以了知。
虽然还有依靠忆念三宝的恩德、修行菩提心的教言而使快乐道用等其他方法,但暂时就讲这么多吧。
快乐转为道用还有很多种方法,比如依靠上师三宝的恩德:“我今天所有的快乐是三宝赐予的悉地、是三宝对我的加持,我好快乐啊!”思维寒冷的时候有温热的阳光,炽热的时候获得凉爽的风,这些都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,然后用感恩的心把这种快乐转为道用。
还可以用菩提心的教言来转为道用。因为修菩提心的原因,自己相续中获得一点一滴的快乐时,“我一定要赐给众生、我一定要利益众生。”按照菩提心的教言,你把自己拥有的快乐全部都赐予所有的众生。
因为感恩三宝,“我拥有的这些快乐是三宝赐予我的,我要回报给三宝。”这实际上也是快乐转为道用的一种方法。
快乐转为道用与痛苦转为道用的方式比较相同。观快乐的本性是痛苦的、无常的、空性的。通过苦空无我来修行,快乐时我们就不会傲慢。“快乐有什么傲慢的,今天快乐明天不一定快乐。所谓的快乐都是虚名而已,也许是痛苦的因”等等,这样观待的时候我们不会骄慢,这本书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。
当然,还有通过感恩三宝、通过菩提心和高僧大德的其他教言等,快乐转为道用有很多方法,但丹毕尼玛可能比较忙(众笑),暂时只讲这么多吧。
这也需要依于寂静处,结合积资净障来修,就如同痛苦道用一样。
刚开始修快乐转为道用时,也要像修断法者远离人群一样,先到寂静处去,然后结合积资净障。供曼扎积累资粮、供护法、念百字明以及念修金刚萨垛四十万遍等等,与痛苦转为道用的修法是一样的。
(二)依胜义而使快乐道用也以前面痛苦道用的方式来了知。
和痛苦转为道用一样,快乐也是在胜义中不存在,通过四边,也就是自生、他生、共生、无因生来观察,最后快乐连虚名也是不成立的,更何况是真正的本体。
在胜义当中,所谓的快乐确实是了不可得的、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,这样的话,怎么能说快乐存在呢?
昨天我问大家在胜义中,痛苦存不存在?我担心有些没学过中观的人,会举手说存在,但昨天晚上还是可以的,你们都说不存在。我回去以后想了想,大家可能还是学过中观,不然真的会认为存在。“胜义当中存在痛苦”的话,我也不好说,举手的人也不好说,我们大家就比较尴尬了。但昨天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。
今天我相信,快乐在胜义当中也是不会有的,连它的虚名也是不存在的。那我们对快乐有什么可执著的?
既然胜义当中快乐是不存在的,世俗当中快乐是容易变化的,那么当我们快乐时不要得意洋洋,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一直很傲慢。如果这样,修行是不成功的,再加上造了很多恶业,最后的下场自他都不愿意看到。
作为一个真正修行人,当他快乐时非常淡定;当他痛苦时,也是同样的淡定。但是他最关键的修行——利益众生的事情,从来也不会放弃。
并不是今天因为痛苦一直哇哇地哭,眼泪比印度洋还多;明天快乐时开心地笑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都能听到他的笑声。连帝释天都捂着耳朵,为他羞愧:“这个人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?能不能让他停下来?不然的话他的笑声太大了,我都有点受不了了!”这样也是没有必要的。一会儿乐得不行,一会儿哭得不行,这种人可能不是很好的修行人。
任何时候,苦和乐都是两种强烈的感受。这两种感受出现时,自己要淡定地以修行来转为道用,这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