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桥 [email protected] 2025年1月9日
- “雨桥”,这不是我的笔名,而是我的真名,是我小时候无比讨厌(一直觉得是女孩子的名字),长大后又一直引以为豪的名字。截止目前, 我已经听了那么多名字,依旧认为我的名字是最优雅最有格调的名字。意象足够简单,“雨”和“桥”都是最为常见的意象,组合起来两个意象又相辅相成,有点留白艺术,又能够承接足够多的情绪。又足够特别,中国14亿人,常用字又只有那么些,要用常用字起名却不重名,太难了。但我目前还没见过和我重名的,即使在网上搜索,基本上搜到的也都是我本人。至于姓氏,姓氏这个东西的意义非常渺茫,不具有任何创造性,事实上虽然我随父姓,但母姓其实也足够好听。
- 这个名字是我奶奶起的,听起来能起出这样的名字,高低有点文学修养在里面。但事实上并不是,我奶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。后来我告诉她,我很喜欢这个名字的时候,她给了我解释:类似于当天下雨,所以“雨”。我是家族第一个出生的孙子,是承上启下的纽带,所以“桥”,同时也希望我能成为国家的栋梁,给国家修桥。这确实是非常朴素的老一辈共产党员的情怀,一方面稍微有点封建,另一方面又有点奉献精神。
- 说来惭愧,二十五年来,最得意的东西是别人给的,而不是自己创造的。
- 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系。这个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学院里高考录取分数线最低的之一,但总体而言学院的学术氛围很不错,同学也很不错,我很喜欢这个学院,没有遇到那些同学,应该就没有现在的我,我大抵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浑浑噩噩抱怨环境差又无能为力了。
- 博士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专业。这是一个拥有顶级师资的学院,博士生不用给导师打工,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研究。但不幸的是,博士项目的学术氛围相较于交大的其他学院过于轻松、自由、散漫,方差较大。(个人感觉,至于具体是不是,我也只能感觉一下)
这听起来非常荒唐,一个未满二十六周岁的人突然开始写自己的遗言,甚至打算排版成一本书,上传到github上。
12月29日韩国的飞机失事,流传出的聊天记录截图,遇难者在最后问对方:“我应该留遗言吗?”人民大学哲学教授朱锐,在2022年确诊癌症后,在2024年病故前,做了一期访谈节目,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传达出来。Bilibili上有很多网友给自己写好了三行遗书。这些事情让我逐渐意识到,其实我怕的不是死,我怕的只是死得不够洒脱,不够帅。因此,我打算用不知道多少年的时间,记录我的所思所想,以确保我死的时候,足够地从容不迫,足够地淡然。
事实上这本遗言也许会成为日记。“存活”与“死亡”看起来是相对的概念,但其实这更像是一条线段,“存”和“亡”是线段的两端,“活”和“死”是同样的东西,是两个端点中间的部分。无论是定义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、意识、又或者呱呱坠地、又或者具有人权,“存”都是一个瞬间,接下来的部分就是漫长的“活”,这就是“存活”。而对于“死亡”,“死”是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的中点就是“亡”。因此,这究竟是一本日记还是一本遗言,完全取决于我更愿意认为我现在在经历活的过程还是死的过程。目前来看,我现在所做的一切,包括这本遗言,似乎都是为了让我亡的时候,无牵无挂,从容不迫,因此我更愿意称之为遗言。
(2025年1月9日)
这两年把时间都花费在训练模型上,训练的代码和手法趋于成熟,对于神经网络的理论理解深度毫无长进,对于结果的期待逐步降低,对于金融学的理解越走越远。于是,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中年男人喜欢钓鱼了,就像我现在不管做什么研究都是用神经网络去做拟合一样,舒适区和杀时间利器罢了。
- 选择一个神经网络的使用场景$\Rightarrow$选择了一片湖;
- 洗数据、调结构、设置参数$\Rightarrow$选择线种类,钩种类,饵种类;
- 训练、验证、测试$\Rightarrow$等鱼咬钩;(究极享受的时候,无所事事,可以尽情刷b站,看涩图)
- 查看结果$\Rightarrow$鱼咬钩、亦或是鱼把鱼饵吃了但没咬钩;
- 调整数据、结构、参数$\Rightarrow$换线、钩、饵;
- 放弃这个场景,换下一个场景$\Rightarrow$空军了,这片湖没得鱼,换下一片湖,我的钓鱼技术没得问题,即使有问题我也无能为力,不如直接换片湖来的方便。
(2025年1月10日)
今年暑假的时候,我每天在操场上锻炼,交大里时常会有很多小孩儿在操场上玩,他们的父母会在旁边聊天。有一天两个妈妈在旁边聊天,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(可能大概我确实是有一点窃听的爱好)。大概是一个孩子的老师告诉这个孩子的妈妈,这个孩子的成绩不够好,需要更努力。孩子的妈妈回复老师:这个赛道太卷了,我们卷不赢,我们会走其他的赛道,就不用老师费心了。
即使是在现在,如果我在襄阳听到这样的话,我依旧会觉得奇怪,因为往常父母都是希望老师多push孩子的。其实从多年以前,教育家们鼓励高考不考数学英语,又或者提倡素质教育,都是阶级固化的实现方式之一。目前来看,高考数学趋向于简单,高考英语的分值可能会降低。这两者会逐渐让数学和英语变得昂贵,因为未来的工作是离不开数学和英语的,但是由于高考简单或者分值低,学校会倾向于教的简单或者安排更少的课时,于是更有远见且更富裕的父母会额外让孩子学习数学和英语。于是,即使你们通过高考上了同一所大学,能力的差距也是难以弥补的。这些是我从湖北考到上海时一个深刻的体会。全国卷的数学和英语很简单,以至于我虽然到了交大,但是数学和英语和江浙沪考生依旧有很大差距。其实原本湖北卷的数学是很难的,但是在我高二时,湖北开始使用全国卷了,事实上我从高二到高三的进步,几乎一半来自于换了考卷带来的分数提升。为什么不提和北京考生的差距呢?因为北京考生不上交大。
这些是我之前浅薄的认知,一言以蔽之,富裕的家庭会动用手中的资源让孩子变得更优秀,尽管这种优秀不会在高考中体现,但会在大学以及后续的工作中体现。后来我发现,不管是我们这种手上没有资源的,还是那些利用资源提升能力的,我们始终没有跳出这种“卷”的环境,事实上我们依旧处于一种阶级。真正的残忍的阶级固化发生在:
- 提高鉴别成本(signaling and screening)。即使是不努力或者能力差的学生,依旧可以去国外上一个好大学,然后依靠这个好大学有较好的世界大学排名,进入中国人力资源市场,混淆视听,即使会有被鉴别出来的,也会被视为一个outlier,不过现在这个现象已经有所缓和,不过取而代之的是硕士和博士学历,一个方差极大的学历,都会导致鉴别成本的增加而降低市场的有效性,但这个似乎并不是仅仅开放给手上握着资源的家庭,扩招是普遍试用的。(逻辑类似于:Job Market Signaling,Michael Spence,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)
- 释放阶级信号。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,个人的努力远远小于了资源的分配。事实上一个镀金学历等同于释放了一个信号,你拥有某个阶级的资源,相较于招到一个有能力的劳动者,招到一个资源渠道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,参考金融行业。
(2025年1月11日)
听说羽毛姐被开盒了,是个抠脚大汉给硅胶娃娃穿性感衣服拍照,所有的人设和经历都是虚构的。淦!以前刷羽毛姐图片时候的各种兴奋和期待都是虚无的。还听说Faker谈恋爱了,淦!以后喷lpl一帮草粉打胎转会妻的利刃钝了,不说消失了,至少人家还是五冠王,但这把刀还是钝了,毕竟童子功一直是Faker可圈可点的地方。
泰国的事件让人不禁怀疑:是不是中国人坑中国人最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