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在上面一章,我們談的是跟好老師,學套路、學框架。
但問題是,有時候你想學的課
- 不是專教套路的工作坊
- 領域太新、只有個人經驗分享
- 老師只懂用演講的方式傳授知識
那要怎麼辦?
這也是日常我們上課時,最常碰到的情形。而上到這種課,通常會很頭痛:
- 老師上課就很枯燥
- 老師上課講的多數內容我聽不懂
- 老師上課講的多數不是我要聽的
- 老師上課板書我來不及抄,到底是要專心聽還是寫筆記
- 寫了筆記我回家整理的時候,發現自己看不懂。過不久還是最後整個忘掉。
- 回家我沒有時間作筆記。最後上了什麼我根本忘記。
這些狀況要怎麼破解?
一個課程為什麼你會覺得枯燥。通常有兩個原因:
(1) 老師真的不會教,有節奏、講述方式、內容精華度問題
(2) 教的不是你想要用的東西,你的目標、程度與課程不匹配
而且,課程多半不能快轉。上課前幾十分鐘,也是我們學習動機最高的幾十分鐘,都聽不到自己想要的,或者是覺得自己上課已經迷失了方向,就會很容易睡著。
所以,上課想睡真不是你的錯。
但即便如此,我們交了錢上課還是想要有所獲,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上這種課更省力。
有。方法就是「帶著問題」去上課。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在最前面的章節,強調製造一張自己的學習「預」地圖。
所謂的上課「預習」,不是先翻閱教材。而是先準備一張自己針對這個領域,非常想要知道的問題列表。
如果老師上課前十分鐘開始讓你感覺枯燥,那麼你就可以開始拿出這張問題列表清單出來,轉變成主動學習模式。
意思就是你可以開始放空(不要管老師想上什麼),專注在自己想學什麼,在剩下的時間好好挖寶。
我們深受教育裡的被動學習之害,常常要以為要保持禮貌,不管老師上課品質如何,忍著聽完整堂課,不管如何,總會有所收穫。這其實是錯誤的。
其實,當你前十分鐘二十分鐘,已經開始在不爽時,後面是絕對無法保持敏銳的注意力去捕捉你本來要學的東西了,以致於在下課時,甚至會產生有「我今天一天到底來幹什麼」的憤怒之感。
與其如此,還不如直接放棄按照老師的節奏,專注在解決「自己今天來上課,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」。專注記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好。
不只是課程該這麼做。甚至參加研討會,你也該這麼做。
我們人類非常奇怪,常常對上課聽演講,往往抱持著一個詭異的期望心態。就是期待課程是完美的、有趣的、能學到知識的、能立即派上用場的。
雖然這是我們的期待。但你會發現現實世界可能不是這樣,事實上,若你回想過去的上課經歷,你大概會發現之前上過的課 80% 都不是這樣的:老師上課技巧爛、課程無聊、我都聽不懂、上完課學不到東西。
這背後的因素非常非常非常的多。從老師上課技巧、課程目標錯誤、課程內容與學生程度不匹配、洋洋灑灑十幾項都有可能。
重點是,一個人上到「你認為」的完美好課的機率太低了。為你量身打造的課,真的很難出現。
所以與其一直追求這個不切實際的目標,不如將重點放在「自己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」之上。
我剛當程式設計師,第一次去參加技術研討會很興奮。但後來參加幾次後,對研討會就有點冷卻了。因為去技術研討會,當然可以學到很前研的技術。但是過程卻痛苦不堪。
原因是這些前輩有的寫程式技術是很厲害。但投影片編排與演講技術真的是慘不忍睹,有時候真的上面技術很厲害,我們卻聽得很痛苦。只好能學什麼技巧就趕緊片段的抄回家,下課能堵到講者再去求教。
這還是一天的研討會。有時候研討會是三天,有幾十場演講,甚至一天是多軌的。多軌的研討會,濃度高、但呈現技術不佳還可以接受。遇到水演講,那就會超幹。但是,有時候自己還是會抱持著一廂情願想法,想辦法聽完,試著從裡面撈一點能用的。
畢竟自己旅費都花這麼多,千里迢迢飛去聽了。
後來我發現這樣真的是不行。因為有時候會出現千里迢迢飛去,結果一場 10 個演講只有 3 個能聽的演講結果。
我回去以後檢討為什麼會開始出現這樣的情形。結果後來發現其實世界的常態就是這樣。(有可能你技術水平上升了聽不了簡單的,有可能那些很厲害的講者,鍛鍊到一定程度退休了。有可能研討會收 Talk 標準下降等等。)
如果我還用 10 個一定要中 10 個的思維,去看待研討會聽課,那麼一定會整到自己。
現實如果是已經聽 10 個中 3 個這麼低的勝率。我要如何提高旅費回本率?
所以後來我出席技術研討會,就有一套自己的聽講方式。
- 我只帶著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去聽,有聽到重點就記下來。反正這些程式設計師都是開源魔人,投影片一定上網。所以聽不懂來不及理解的就下載投影片,慢慢看他上面寫的內容就好了。如果覺得內容根本是垃圾或完全聽不懂,直接走人去大廳找人聊天就好了。
- 如果投影片上沒有你要知道的問題。結束後找到講者攀談,直接問他就可以了。程式設計師都很渴望人家理解他的神蹟,只要捧他兩句,什麼問題多半都有解答。甚至他還會熱心的要求你留下 email,過幾天把答案或答案寄給你。
也因為這個時代,多半技術研討會都有錄影,並公開上網。
所以在參加技術研討會時,我很習慣只 focus 在自己有可能找到答案的 Talk,以及有可能是答案的章節裡,專心做筆記與總結。然後聽完直接去找講者釐清自己的疑惑。
甚至有時候,我去研討會只會參加研討會裡面附設的「工作坊」,因為演講有錄影,工作坊沒有錄影。這些工作坊可能是有時候散落在全美各地開的,為了打廣告或幫助社群,集中在大會期間辦一場,所以我反而會趁這個機會好好進補這些程序性知識。
那你可能會想問,遇到真的沒什麼重點又讓人痛苦的演講怎麼辦。我的答案是會直接睡覺或蹺課。大多數人會以為這樣好浪費錢,不是已經花了高價旅費過來了嗎?不聽完所有演講不是很可惜嗎?
我的觀點是,跨時區上課已經很累了。注意力大幅折損,我要講寶貴的專注力留給那些值得我花精力的。沒必要死撐讓自己難受。
又或者,你可以在這些無聊 TALK 裡面交朋友。有的時候我們會遇到標題很厲害,但是內容很爛的演講。內容很爛有可能是講者講太淺,又或者講錯重點,又或者內容結構表達有問題。
但是別擔心,你還是可以廢物利用這堂課。因為,會來上課的同學一定大多數都是跟你對這個主題也一樣有興趣的人。甚至可能還有比台上講者厲害的多的講者。
你應該花時間認識裡面的人,討論也好,私下吐槽講者也可以。反而你還可以收穫比上課還多的內容。
這個方法,是近幾年科技開始能跟上。這個時代有錄音筆,還有付費的人工語音整理辨識。
我們之所以聽講述容易累,主要有幾個原因:
- 講述法傳出來的是聲音,大腦接收到聲音並且轉成可以理解的概念,非常耗能量
- 理解並且轉錄整合到自己的經驗與記憶裡面,更加耗能量
- 聲音是線性的,所以當老師自顧自的分享自己經驗時,其實你無法掌握他要講什麼內容,並且不知道與自己的目的是否相關。所以如果老師的開場 15 分鐘並不精彩,聽眾的注意力與 CPU 可能就會因為空轉而轉移到其他的注意力上了。
也因為講述法,老師是否開場精彩,以及講述的內容是否切和聽眾所知,非常賭運氣。
所以遇上這樣的情形,我多半會將整場 Talk 錄音,回家付費轉成文字稿。
並且使用「極速讀書法」(見打造超人大腦一書,本方法在此書裡面不重新敘述)摘出我想要知道的重點,重做筆記。
我知道自己在研讀文字內容的記憶與效率,是遠超過用聲音的。
而且在文字上研讀,比起聽聲音。文字可以做到語音內容無法快速做到的「前進」、「後退」、「搜尋」。
所以我非常習慣再上現場課、網課時,將這些課程「文字化」。
再用極速讀書法,學習一遍,摘要出重點。
也因為我讀過艾賓豪斯的理論
1小時後,56%被遺忘掉,44%被記住。
我深知,記憶就像水果一樣,不趕緊採下來做防腐保存,就會腐化消失了。
所以,我在參加研討會時,每個小時都會整理一次筆記。把該場記下的重點重新順一遍。
並且在中午或晚上時,至少各開一次直播,直接敘述我當天的心得。
開直播的好處是:
- 我知道鏡頭對面是真人,我會以向教一般人的口吻,試圖以我理解的,對方也聽的懂得方式,重新連起我在演講裡面學到的東西,進行敘述講解。這等於是第一次深刻的「複習」。
- 重寫、重新筆記速度本身很慢,也很耗時。如果我中場整理的方式的是筆記而非進行直播。恐怕就會耗掉太多腦力。接下來其他場次的聽講,我就沒有注意力了。所以這個動作,我通常是回到飯店以後或者活動結束後隔天,才會做。
- 直播通常有錄影。所以等於是我當場的一個語音快速筆記。我後面要是整理筆記的話,可以直接將錄影轉成文字,整理筆記更快。而且這次的筆記整理,就算是第二次深刻的「複習」。
然後,我回到飯店後,如果還沒睡。我一定盡量在當天直接整理整天的筆記,不管是用文字寫,或者是又再開一次直播整理。
所以,參加一個研討會,我當天就至少會進行記憶摘要與整理至少兩次了。
這樣一週內我要發博客或長篇筆記時,基本上我還能記得非常非常多的細節。而且有些課,經過我這樣整理,基本上很多關鍵概念,就從此再也很難忘掉了。
這個方法雖然有效,但是留下來的多半是「事實」與「概念」性的知識。
時間久了,我還是會忘掉裡面大半的內容,我能記得的,可能也多半只是記得要用哪些關鍵字,重新在我外部的儲存空間(博客、FB 心得文、私人筆記軟體)上重新找到。
所以要變成我的技能的一部份。
我通常會摸索將這些知識,做成一套小框架套路。
直接應用。甚至多用幾遍。
我做過最變態的事蹟,莫過於自己掙扎摸索出極速寫書法的第一版的時候(當時剛把寫書速度從半年一本,提升到一個月一本的速度)。於是我做了一個變態的舉動,我在寫完這本書以後以內短短的時間,又重新用這個框架,用一個禮拜寫了一本新書。
來驗證我自己「理論」的可行性,以及熟練我自己發明的這套框架的流程與底層原理。
初聽可能會覺得我這種執著有點變態。
但事實上我在編程時,學東西、發明框架,也多半有類似的習慣。
在我在上過 Bob Pike 的課程,以及自己研讀布魯姆教學分類法,以及諸多認知心理學的書籍後,也是會將其中粹取的理論,在我原有的工作流程上運用,。創建新框架或融合舊框架,以確保我真的「取得」了這個技能。